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191篇
工业经济   560篇
计划管理   568篇
经济学   392篇
综合类   127篇
运输经济   36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788篇
农业经济   25篇
经济概况   541篇
信息产业经济   8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西部大开发》2009,(7):122-123
2009年开春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钢铁和汽车产业、石化、轻工等多个行业的振兴规划方案.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  相似文献   
122.
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的话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各国竞相出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对很多国家来说,或者参加这场补贴竞赛,或者汽车产业发展停滞,除此之外似乎别无选择。本文客观分析了世界能源的现状以及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23.
<正>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被誉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一直享受国家保护,但从它在中国国民经济所占的分量来看,还难以称得上是支柱产业,与国际上的情况相比,仍然是典型的幼稚产业。  相似文献   
12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写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来说尤为贴切。入世10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产量由200万辆增加到18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超过1000万辆,超过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12年,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仍是格外"艰难"的一年。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3月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整车161.78万辆,同比下降8.1%,占市场总销量的份额为42.9%,同比下降3.2%。令人欣慰的是,一些自主品牌企业试图寻找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5.
煤炭行业因其特有的产业优势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文章运用DEA窗口分析方法,基于2005年至2010年期间内的半年度数据测度了我国十五家煤炭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以期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煤炭业上市公司的效率问题,文章的实证分析结果能够为提升我国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其自身经营效率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6.
居安思进,居顺思难,居变思创,居大思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令静客观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汽车产业持续增长,在此情况下,应当冷静、客观、理性思考,居安思进,居顺思难,居变思创,居大思强,见仁见智,群策群力。  相似文献   
127.
青照子 《经营者》2014,(6):158-169
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这艘体量空前庞大的VLCC从停滞不前到全速前进?它又隐藏着何种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8.
未来两年里,中国汽车产业的口号还会是转型,但能够做到转型的企业不会很多。更多时候,这些企业愿意谈的会是领先地位危机、振兴、转型。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些硬邦邦的单词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各个论坛和会议的主题。现在看起来,我们没有经历很大的危机,至少在数字和利润层面,中国汽车产业很难称得上危机;不过我们却因此享受了难得的振兴政策,投资和并购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在2009年和2010年的主题,钱很多,可供花费的地方不多。  相似文献   
129.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富煤贫油国家,借助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重新调整和平衡能源产业链,降低对石油的进口依赖,不失为一个良机。  相似文献   
130.
中国是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跨国企业已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然而在中国汽车工业漫长的幼稚期内,政府不得不对该产业采取了长期严格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因此,采取投资方式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成为国外汽车业普遍选择的战略。中国入世在即,适时地研究欧美日汽车强国在中国的跨国竞争战略,对我国利用和引导外资,掌握和吸收技术,搞好我国汽车产业建设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德、美、日国家在中国的跨国战略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索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