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5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贸易经济   15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5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正>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草明已经成为了工人题材小说的代表性符号。她因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精神风貌的经典作品《原动力》,而成为新中国工业小说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72.
赵娟 《魅力中国》2010,(31):195-195
戏剧界有一句谚语:“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要演好戏,创造出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就要紧紧抓住“情、理、技、声”的关系,并能将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美、形式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使观众所获之美感。  相似文献   
73.
朱冬梅 《魅力中国》2011,(10):318-319
在通常的舞蹈创作表演中,编导会根据演员的能力和特点去设计舞蹈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蹈语汇“。它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台美术、色彩、灯光和具体情节于一体,主要依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但在现实的舞蹈当中,确有一些舞蹈是需要用语言来”画龙点睛“的。  相似文献   
74.
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领衔主演的豫剧古典戏《花木兰》是一出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题材的文武大戏。大师生旦全才、文武兼备,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演绎出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75.
王丽媛 《理论观察》2012,(1):161-162
动画形象是典型符号的集合,塑造动画形象是制作动画片的关键,也是其灵魂.由于美日动画的制作方法、价值观念、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动画艺术形象相应地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动画艺术形象以真实生动、乐观张扬、娱乐至上的特质而赢得世界观众的喜爱,日本动画艺术形象则以简洁传神、含蓄内敛、引人深思的特质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6.
江凤香 《魅力中国》2013,(19):131-131
河南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发源地,而戏曲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艺术形象把生活中的人物和事及人物和事之间的互相关系夸张集中地表现在舞台上,奉献给观众,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对生活加以提炼,舞台形象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和造型美;在似程式而非程式;似生活而非生活的表演状态中,将人物的感想,外形艺术等展现在舞台上。  相似文献   
77.
舞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幼儿园的舞蹈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艺技能。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舞蹈,在舞蹈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方法开展活动,引导幼儿去探索、想象、创造,让孩子在探索活动中得  相似文献   
78.
于兆勇 《魅力中国》2011,(4):269-269
豫剧《包青天》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北宋时期,湖广均州遭遇旱灾,有一民妇秦香莲携子带女,不远千里赶赴京都寻找三年前进京赶考的丈夫陈世美。秦香莲从店主口中得知丈夫不但中了状元还被招了驸马,虽然气愤难平,但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只得私闯沐池宫面见朝思暮想的丈夫。秦香莲百般请求、万般感化,最终也没难挽回负心人陈世美的心。  相似文献   
79.
郭付有 《魅力中国》2010,(2):134-135
2009年盛夏,河南省豫剧二团恢复上演了一部古典戏《十五贯》,我在剧中饰演的是反面小丑娄阿鼠,该剧还被郑州电视台文体频道《周末大戏院》栏目录制播出。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在看过这部戏后,纷纷赞扬我演活了娄阿鼠这一丑角艺术形象。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鞭策。我演地还很不到位,还需要对角色不断地进行认真地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技,力求把娄阿鼠这一人物塑造地形神兼备、刻画地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80.
李鸿安 《理财》2015,(2):61-63
陶瓷是泥与火塑造的艺术形象,绞胎瓷是绞泥与窑火拥吻而生的陶瓷骄子。绞胎瓷已形断音绝近800年,可为何又成为今人收藏的新贵?陶瓷专家在中国历史记载里爬梳剔抉,发现了绞胎瓷的前世;孟家瓷坊掌门人孟凡斌先生在人与自然的磨合中,重塑了它的今生。绞胎瓷的前世今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致情致性的玩味。绞胎瓷的烧造起源于盛世大唐,它一出世,就与兴旺一时的唐三彩争奇斗艳,而跻身于陶瓷贵族之尊。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