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35篇
财政金融   866篇
工业经济   121篇
计划管理   530篇
经济学   1024篇
综合类   544篇
运输经济   11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315篇
农业经济   99篇
经济概况   4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Business Horizons》2022,65(3):251-260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90s and has become an indicator of good management. Despite this success, many organizations still seek practical advice on ERM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questions asked of an experienced chief risk officer and his staff by risk practitioners at many organizations over 11 years. Detailed answers based on best practices are provided. This article is important as it shows what areas were of concern related to ERM implementation, and many of these concerns may still apply today. The question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fall in the following 10 areas of ERM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 and context, organizational, getting started, risk identification, culture and engagement, risk criteria (which includes risk appetite and risk tolerances), tools and techniques, reporting, the benefits, and the future of ERM. This article should be of interest to practitioners involved with ERM, consultants in the area of ERM, and academics teaching courses on ERM, risk management, and related topics. This article will also provide a base against which further future research can be done to see how ERM evolves.  相似文献   
972.
王刚  梁立群 《商业研究》2007,(6):198-20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选择有效的融资模式提供金融支持,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必须分析东北地区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投融资的基本特点,从而了解产业投资基金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使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973.
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论述了自从本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企业战略近40年来,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分析和介绍了以钱德勒、安德鲁斯、安索夫为代表的以环境、市场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经典战略理论和以迈克尔·波特为主要代表的以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分析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战略理论。介绍了本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两个新的企业战略理论,即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理论,并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974.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举措,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打破行政垄断、缩短投资审批流程,有助于提升微观企业经营灵活性。本文选取1999—2017年沪深两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Hayek(1945)的当地信息优势理论框架下,将市级行政审批中心的成立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审批制度改革如何影响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审批制度改革能够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升,表现为企业新增投资与投资机会间的敏感性显著提升,且在投资机会信息分散程度更高的企业中更显著,上述研究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横截面检验显示:(1)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相比,审批制度改革对市场化程度更高地区的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2)与中央国有企业相比,地方国有企业受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相对更大。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审批制度改革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交易费用。本文研究结论既有助于揭示当前简政放权产生的微观经济效应,也能够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75.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莹  邹怿  葛汝刚 《商业研究》2006,(19):172-175
在与美国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特征和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将客户盈利程度分析法与基于银行资产负债隐含期权的风险溢价测算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客户盈利程度分析的贷款风险定价方法,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76.
周红 《北方经贸》2003,(9):33-34
国有股流通方案的提出是现代企业理论在经济改革领域的具体应用,有望真正解决国有企业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各种难题。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循序渐进。遵循市场交易规则,国有股股东享有在规定价格范围内申报转让国有股的自主权,流通股股东拥有是否同意流通股扩容,即是否接受配股的表决权。  相似文献   
977.
关于我国产权市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产权市场建设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文章认为,产权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市场交易主体的培育和规范,对交易客体的评价和确认以及交易中介的建立和规范等三个方面;国有产权出让具有一般性,它要求国家行为必须符合市场规则,也具有特殊性,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培育产权市场和规范产权市场等三重作用;国有产权存在、运作和管理具有双重目标,即赢利和宏观调控,两目标如何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可同时实现时如何取舍等是现实的决策和操作问题;国有资产的评估价值只是交易价格的参考,资产值多少钱仅是评估问题,而资产能卖多少钱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国有资产产权瑕疵、职工补偿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等必须靠政府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978.
资产证券化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严重地制约着其发展,作为直接融资方式的资产证券化为其融资提供了一条新渠道。由此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利益及必要性,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难点,提出了要从制度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三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来保障其顺利进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动力,拉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79.
由于制度性缺陷,我国上市公司法人股、国家股与二级市场普通股股价存在巨大差异。套利者、可以通过受让低价非流通股控制上市公司,在这之前购入低价的普通股,在重组公布时抛售套取利润,或者在重组成功后通过再融资套取利润。  相似文献   
980.
齐丽梅 《特区经济》2010,(5):298-299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只有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提升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才能得到增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