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59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45篇
经济学   42篇
综合类   45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2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01.
本针对我国某些领域经济秩序混乱的现状,以及企业选择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目标的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企业经济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获利。然而,如果企业以不正当途径和手段获利,交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造成企业经济与信誉的损失。因此,企业只有选择伦理与合法的手段,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202.
会计的稳健程度越高,债权人对企业资产账面值的评价以及股东对企业净资产账面值的评价就越高。相对于会计稳健程度低的企业而言,债权人对会计稳健程度高的企业的评价较高,而股东做出的评价则较低。这表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  相似文献   
203.
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各国有交付主义与所有人主义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在第三方物流中,因涉及出卖人、买受人和物流方共三方主体,其标的物的风险负担规则与一般买卖合同有所不同。在当前较为通行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物流方多为卖方或买方的受托人,其接受或提取货物的行为是标的物风险转移的外在标志。在因物流方之过错致标的物毁损、灭失,物流方承运过程中出卖人出卖标的物以及物流方迟延履行等情况下,标的物的风险负担均有其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204.
试析旅游伦理原则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伦理原则作为旅游伦理体系得以形成的灵魂和支柱、旅游伦理两难困境的选择依据、旅游伦理规范的规定,迄今没有达成共识。将旅游伦理原则概括为利益均衡原则和尊重生命原则,并以规范伦理学的方法论——目的论和道义论分别加以论证。其形成的意义在于确立了旅游伦理的学科定位,完善了旅游伦理体系;为处理好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5.
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是产业组织应用问题研究的经典范式和规范分析框架。通过借鉴该范式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而提出"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范式,并在研究SFCP范式相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进行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范式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206.
幸福概念缺乏严谨定义是社会和谐理论研究的主要瓶颈,本文基于生命科学所构建的"幸福微观机制理论"为幸福提供了统一解释."基因表达"假说使幸福概念获得了生物学起源:幸福感是诸多基因在大脑情绪中枢联合表达的先验性规定,基因实际表达由个体所消费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资源决定."大脑中枢理论"揭示了幸福生产原理:外脑皮层对中脑生物能做功跨时空维度的积分,是个体认同自身幸福程度的基本判据;生存环境中六种基本资源相对价格和个体相对生产能力,共同构成追求幸福最大化的客观约束.扩展的"幸福模式理论",揭示了"世界快乐地图"展示的国家幸福排名之谜;预测了社会发展和幸福模式分布函数关联变化路径;得出社会和谐与两种社会分布函数吻合度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7.
损害引发法律强制,特别是刑法的回应。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新的损害形态,但损害的概念内涵难以确定,导致损害的犯罪化边界难以划定。传统刑法哲学通过证成损害原则来理解损害,以范伯格为代表的刑法哲学家以损害为依据为刑法强制划定界限。但这种理论路径面临两难困境: 既无法借助损害的概念来为损害原则的正当性辩护,也未能充分展示损害的概念结构。其他理论家通过比较意义上的损害观、反事实的损害观和道德意义上的损害观揭示损害的概念,为损害原则的辩护寻找新的出路。从对这些立场的批评和辩护可以看出,损害与法律家长主义和法律道德主义也可以兼容。损害的概念内涵虽然充满分歧,但有助于更好地回应实践中的疑难情形,为理解刑法中的法益和智能时代的数字损害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08.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要求有其自身恰当的准则来规范,这是在充分考虑管理会计的本质及目的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9.
成凡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1):10-28
情感、效率、公平是人们认知活动中惯常的三个进程。对应这三个进程,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认知互动既可能形成社会自发秩序,也可能为法学提供一个基于认知背景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法学应对实践问题。“公平主导”的一个简单回答是,面对不同场合,情感、效率、公平三种进程被激活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家庭场合激活情感,工程场合激活效率,市场和法律则更激活公平。在实践中,公平主导的法律原则由于比较接近主流社会认知,所以法律规范在社会中往往可能“自执行”,无需全靠外界监督或者激励。公平原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虽然规范和原则很重要,是社会秩序的母体。但是,公平原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制度上的法治,光靠情理法是不足的。所以现代社会形成了规则化解决纠纷的机制,这就是二阶意义上的法律。关键词认知科学公平原则情感原则效率原则社会自发秩序认知科学对法律研究有何意义?认知科学能从哪些角度解读法律?本文的撰写目的是: 基于大脑认知三种进程的研究,提出法律认知过程的三原则,并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公平原则的具体应用状况,对其加以检验。本文第一部分基于现有的认知科学成果,把人脑的认知进程分为“情感脑”“效率脑”和“公平脑”三种;第二部分介绍法律认知的“情感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并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务,分析法律认知三原则的具体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借助实证分析,验证公平原则是我国法律实践中法律认知的主导性原则;第四部分则是针对第三部分实证分析结论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公平原则缘何能够成为主导性原则;第五部分作为本文结论,讨论法律认知原则可能的实践意义及其运用限度。  相似文献   
210.
本文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开放度、关税等制度性因素和国民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邮电业务总量等非制度因素作为代表性变量,建立垂直专业化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合理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明确了各因素对促进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的不同作用及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