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64篇
财政金融   231篇
工业经济   154篇
计划管理   913篇
经济学   946篇
综合类   695篇
运输经济   93篇
旅游经济   300篇
贸易经济   831篇
农业经济   101篇
经济概况   61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5 毫秒
931.
以2009年暑期在福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中的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选择老乡或亲友介绍这一途径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对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对老乡或亲友的依赖性,转而参加政府统一有序组织的进城就业,以提高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及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32.
以泰州市为例,收集了2002—2009年的多方面的数据,对人口的构成及其发展进行了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给出了相关建议,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33.
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地级市数据合并,探索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基准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在打工所在城市有住房的农民工,其就业稳定性更高。其次,通过对可能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观察发现:住房产权通过房奴效应和锁定效应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房价上涨会提升有房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最后,根据住房类型、就业身份和代际差异进行的异质性探讨发现:自有住房产权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最高,租住政府公租房和单位住房者的就业稳定性高于租住私人住房者,而居住临时住所者的就业稳定性最低;住房产权对雇主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于雇员型农民工,对中老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于新生代农民工。  相似文献   
934.
无工作劳动力在无工作期间的生活保障既包括来自家庭外部的社会保险及政府救济等,也包括来自家庭内部的储蓄及资产收入等。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的存在,外部保障可能引发“福利依赖”效应而降低无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也可能通过补贴工作搜寻成本而提高其就业意愿;而内部保障则会对无工作劳动力产生直接的就业压力,进而提高其就业意愿,且其失业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越大,这种就业意愿促进效应越强。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2014年和2016年数据的分析表明:内部保障会显著提升城镇户籍的、家庭常规消费水平较低的无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但对农村户籍的、家庭常规消费水平较高的无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外部保障会显著降低各类无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意愿,而且会显著提高其家庭旅游消费支出(内部保障的影响不显著)。此外,相对城镇户籍的、东部地区的无工作劳动力,农村户籍的、中西部地区的无工作劳动力就业意愿更低。因此,在为无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农村户籍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积极探索外部保障的就业激励机制和途径,提高无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以更好地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935.
灵活用工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企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河南省21家零售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数量灵活性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检验;外部数量灵活性、功能灵活性、工资灵活性和外部化灵活性有助于提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其中功能灵活性、工资灵活性和外部化灵活性对员工离职倾向没有显著影响,外部数量灵活性既提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增加员工离职倾向。因此实践中,企业要注重用工灵活性的优化组合,实现既提升企业绩效又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36.
论文使用172个经济体在1991-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汇率制度对于失业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相对于中间汇率制而言,在发达经济体中,浮动汇率制会降低失业率,而钉住汇率制则会提高失业率;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浮动汇率制会提高失业率,而钉住汇率制则会降低失业率;在不包括新兴市场外的发展中经济体中,中间汇率制下的失业率最低,而钉住汇率制下的失业率最高。  相似文献   
937.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both development and labour economics. More flexibility in the labour market is believed to facilitate job creation, but also makes it easy for employers to terminate employment contracts and may be in conflict with the notion of decent jobs as promo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and workers' unions. It is therefore not surprising that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or inflexibility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in the extant literature. Using a sample of about 4700 firms from six African countries,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restrictive labour regulation on a number of economic outcomes and find that more restrictive labour market regulations are detrimental to export propensity, export intensity,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Policy-makers must be cautious, however, when implementing employment regulations as too flexible regulations may benefit employers at the expense of employees.  相似文献   
938.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就业数量的同时,也会对就业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FDI对我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就全国层面角度而言,FDI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就我国不同地区层面而言,东中西部地区在参与FDI的过程中,FDI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方向一致,但是呈现东中西部逐渐减弱的态势。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还验证了FDI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呈现“N”型曲线特征,且当前FDI的进入对于我国就业质量的影响处于“N”型曲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939.
文中通过对长三角、环渤海及泛珠三角地区的物流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挖掘长三角与其他主要经济圈的物流业用人需求差异。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港口物流较发达,而从快递业、批发业、连锁零售业、运输业的从业人数、业务量、门店数等统计数据可知,长三角与其他经济圈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40.
This paper use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modeling foundations to track public expenditures in the Slovak Republic and the Czech Republic (Fejesova, 2011)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lowing two targets of the Europe 2020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the selected population groups to a predetermined percentage level an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people at risk of poverty. In addi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monitored indicators, we included other indicators from the social sphere, which are funded by mandatory national public expenditure budgets and which are expected to have a positiv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country--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number of live bir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