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7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财政金融   87篇
工业经济   24篇
计划管理   222篇
经济学   526篇
综合类   256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9篇
贸易经济   211篇
农业经济   122篇
经济概况   2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Trade intensity,country size and corrup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Several authors claim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governmental corruption is less severe in countries where trade intensity is higher or populations are smaller. We argue that theory is highly ambiguous on these questions, and demonstrate that empirical links between corruption and trade intensity – or country size, strongly related to trade intensity – are sensitive to sample selection bias. Most available corruption indicators provide ratings only for those countries in which multinational investors have the greatest interest: these tend to include almost all large nations, but among small nations only those that are well-governed. We fi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uption and trade intensity disappears, using newer corruption indicators with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country coverage. Simi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uption and country size weakens or disappears using samples less subject to selection bias. Received: July 2001 / accepted: April 2002 We thank Anand Swamy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helpful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Paul Schorosch for able research assistance, and Ray Fisman, Roberta Gatti, Aart Kraay, and Shang-jin Wei for kindly providing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not intended to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World Bank, its Executive Directors, or the countries they represent.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pplies Kim and Wardes (2004) stratified Warners randomized response model to Mangat and Singhs (1990) two-stage randomized response model. The proposed stratified randomized response model has an optimal allocation and a large gain in precision. Hence, the estimator based 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Kim and Wardes (2004) and Mangat and Singhs (1990) estimators under the conditions presented in both the case of completely truthful reporting and that of not completely truthful reporting by the respondents.  相似文献   
13.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兵 《城市问题》2007,(2):45-50,70
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引发了庞大的乡-城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镇的高失业状况.正确认识这种状况,需要运用适当的理论,予以科学的分析.利用托达罗模型对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加剧我国城镇失业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短期内利用新农村建设缓解我国城镇失业压力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选择存在外在压力和内在激励。在理论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采用中国省级财政数据检验老龄化背景下地方财政选择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是提高社会福利支出的外在压力和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内在激励的多路径效应结果,这种影响效应具有财政自给率和老龄化程度的非对称性。为了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和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公众诉求压力,有必要尽快完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完善地方公共支出的需求表达机制,改善当前财政支出责任地方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人口的自由流动对原有的人口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相应地,流动人口犯罪也对原有的犯罪控制措施提出新的课题.应从减少"盲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流动人员社会安全阀制度和犯罪综合防控模式等方面着手,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聚类分析,从收入差距、失业率与人口增长三个方面分析贫困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从负相关关系到正相关关系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当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性质与经济结构;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依赖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同时要考虑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人口的城镇化,而且还在于经济意义上的城镇化;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能够也不应该照搬国外的模式;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更要加快城市圈建设、走经营城市的道路,同时,也要统筹城乡发展,走城市和乡村"双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而小城镇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则依赖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人口知识化及城市化的互动作用。为了使农村城镇化有质的飞跃,必须以工业理念管理现代农业,以园区管理理念整合农村工业,以育人理念提高人口素质,以城市管理理念提升城镇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城市反贫困具有其紧迫性,文章在对城市反贫困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反贫困策略体系,具体划分为预防型策略与补救型策略两大系统,各系统又有其具体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日本名古屋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中村区日吉学区调查的数据,分析了日本老年人亲属人际关系网的特征和影响老人亲属人际关系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老年人亲属人际关系网的主要因素是居住距离和老年人的学历、家庭收入、居住面积等社会经济资源。即,生态学上的距离虽然是影响“社会人际关系维系型”和“社会人际关系松散型”的重要因素,但不会使亲属人际关系数量衰减。学历、家庭收入、居住面积等社会经济资源是影响亲属人际关系网规模增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