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18篇
  免费   761篇
  国内免费   416篇
财政金融   2428篇
工业经济   923篇
计划管理   4108篇
经济学   3826篇
综合类   2484篇
运输经济   137篇
旅游经济   176篇
贸易经济   2219篇
农业经济   616篇
经济概况   207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513篇
  2019年   402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43篇
  2015年   591篇
  2014年   1115篇
  2013年   1532篇
  2012年   1327篇
  2011年   1535篇
  2010年   1201篇
  2009年   1093篇
  2008年   1351篇
  2007年   1341篇
  2006年   1205篇
  2005年   1016篇
  2004年   726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s, the human capital level of the labours moving from the rural areas could no longer meet the demand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s. Therefor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technical labour” emerged in the labour market as a result of excess of demand for high‐skilled workers. Previous literatu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human‐capital level and labour movement, incom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bu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ve disparity of urban and rural human capital and labour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urban–rural human capital gap on industrial output, profit and social welfare.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bridging the urban–rural gap in respect of human capital level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technical labour,”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eneral social welfare.  相似文献   
952.
953.
赵立娥 《改革与战略》2011,27(3):61-62,67
文章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与物流管理费用四个方面分析了冷链物流成本,并建立了成本优化模型。文章认为,应通过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标准、提供精益的物流服务、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及加大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等措施优化生鲜农产品冷链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954.
本文在梳理金融中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金融中心的钱才集聚论,认为金融中心实质上是金融资源相对集聚的场所,而金融资本和金融人才的集聚则是各类金融资源集聚的基础。我国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把握金融资源集聚的关键环节,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钱、才等金融资源集聚。  相似文献   
955.
矿山施工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重要的途径.本文指出了煤矿施工项目管理组织的建立,成本目标确定的过程,明确施工项目成本考核奖惩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956.
在对水利技术成果转化的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西方国家水利成果转化体系的基本类型,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2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水利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首先,从水利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层面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以及财政投入对于成果转化体系的影响,提出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社会资本与财政投入的双向并行是保障水利技术顺利转化和水利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其次,从操作层面提出了提高水利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的方式,即加强市场化中介组织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来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57.
航电枢纽工程大多面临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发电产出少、财务效益差等问题。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以电养航,在对航电工程财务因子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嘉陵江流域典型枢纽,深入研究其财务增效机制。研究表明,争取电价补贴和调整资本金结构并举是改善航电枢纽运营环境,增强企业经营活力的有效、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58.
水源地生态保护中发展权损失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会成本法,通过计算农地的经济价值,测算了水源地第一产业的发展权损失;通过对比参照区与水源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估计了水源地第二产业的发展权损失;通过计算水源地旅游业的机会损失,测算了水源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权损失;分析了水源地发展权损失生态补偿中的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和产业补偿的优劣势。旨在为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59.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0-2020年应得到的生态补偿金额为52.8亿元。设计了以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划而产生的生态成本来进行核算的方式,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标准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960.
Within neoliberal development discourse, the poor are represented as entrepreneurial subjects for whom integration into formalized financial systems can facilitate their escape from poverty.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2010 microfinance crisis in Andhra Pradesh reveals significant fault lines that underlie this narrative. It argues that the crisis of microfinance in Andhra Pradesh needs to be plac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severe agrarian dislocations stemming from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drought cycles and a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al relations. The contradictions are most strikingly represented in increasing r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a generalized crisi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mong land‐poor farmers and landless labourers. A massive influx of microfinance – driven by both state‐operated programmes and private‐sector institutions leveraged with cross‐border financial flows – found a ready clientele among various agrarian classes seeking to bolster consumption and roll over debt in conditions of significant uncertainty and distress. Yet in banking on this vulnerability,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socialized the contradictions of rural Andhra Pradesh and have ultimately been thrown into limbo through the unleashing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forces unforeseen in neoliberal narratives of agrarian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