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5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36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13篇
贸易经济   45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5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91.
10月14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原本来是件好事。为了解决公众“看病贵、看病难”6个字的困惑,方案共计用了1.3万多字。看来,这6字问题要解决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广开言路、吸纳民智充实、丰富、完善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岚皋县不断完善医疗各项制度,加大救助力度。确保城乡医疗救助真正惠及到广大困难群众,使这一项民生工程深得民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是结合实际,按对象分类救助。  相似文献   
93.
以一个典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从农民的微观世界出发,以农民生病及就医过程中的思想内容和行为选择为线索,在具体的"情境"中考察了造成农村医疗困境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4.
李强 《乡镇论坛》2014,(26):22-22
今年以来,甘肃省瓜州县严格按照《瓜州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规定,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开展了26种重特大疾病救助、门诊救助、京诊减免救助、其他特殊救助、院前救助等重点救助,分类施救,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医疗救助,不断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体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医疗资源分布、医疗保险、政策指导等因素,使得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通过对"看病贵、看病难"的了解和成因分析,提出改变"看病贵、看病难"这种现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6.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仍然存在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而且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医疗需求和供给缺乏弹性;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
探讨了医疗主体为什么将"过度医疗"以药养医"做得大行其道,以至于政府束手无策、患者无可奈何,甚至主体中的医院叫苦不迭、医生感觉委屈。疾病的特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的被动性,医疗的特性决定其"城市偏好",就医秩序错位形成医院运营成本增加的"不倒翁效应",甚至导致医生的困惑。面对这一难题,不可能指望医改"包医百病"、一劳永逸。要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必须利用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增加医疗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控制医疗成本、引导有序就医、加强预防保健。  相似文献   
98.
<正>如今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穷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百姓们更愿意自己动手预防和治疗疾病,传统艾灸费用较高,普通老百姓负担不起,使用润康牌灸疗液,自己在家就能做灸疗,只需将灸疗液喷涂在患处,用薄膜敷好即可,行动自如,丝毫不耽误工作、出行。而且价格低,是真正的平民用药。  相似文献   
99.
关于我国当前“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彰显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这么定位这样一个为社会各界所诟病的问题,可能有人想不通,怎么问题也能成为好事呢?这里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实施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100.
魏雅 《产权导刊》2007,(4):14-15
在过去的2006年,尽管医改方向已经基本理清,但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改观.在社会各界对医改方向长期争论之后,公众翘首以盼医改大方案的出台.阳春三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大幕的徐徐拉开,医改方案的制定与医改目标的落实,将成为更为切实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