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30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67篇
经济学   31篇
综合类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37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4 毫秒
31.
唐延久 《糖烟酒周刊》2005,(6):B026-B027
2005年正月初八,阴历春节刚过,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厂就迎来了第一位客户,他就是“剑南福”酒的全国总经销商,江苏南京邦德酒业董事长柳建雄。他此行的目的是下达2005年度全国市场生产计划。与往年相比,他的出行时间提前了许多。当问及原因时。柳总无不自豪地回答,2004年“剑南福”酒市场一片红火,许多市场都出现热销断货的景象,还有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合作意愿,为了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2005年度需要提前安排市场计划。  相似文献   
32.
《糖烟酒周刊》2004,(37):B019-B019
刘经理打来电话时,笔者恰在整理一批近期内与一些保健酒厂商交流的资料,准备写一点能反映保健酒业现状的文字。坦率地讲,在笔者看来,保健酒业的现状看似风生水起实则波澜不惊。而刘经理一句“我看错了保健酒市场”的开场白,更是道出了保健酒业的尴尬现状。  相似文献   
33.
郑再武 《华糖商情》2001,(17):13-13
1996年前,枝江酒厂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厂。然而,1999年,枝江便横空出世,以黑马的姿态,实现年销售收入3.8亿的业绩,跻身全国白酒行业30强,成为名的地区名牌,2000年.枝江销售收入更是突破5亿元大关,影响力辐射到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省,着实令同行惊羡了一把。  相似文献   
34.
花钱请人办事,是现在很多老板自认为可靠的"潜规则"。社会上有一些骗子则利用这个所谓的"潜规则"专门骗老板。邢老板被骗的经历,完全可以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形容,只不过老邢赔的是钱,折的是发财梦。这一切都源自于某知名白酒品牌代理权的骗局。事发:巧遇"高人"大连老板老邢经营建材生意,在  相似文献   
35.
王坤 《时代经贸》2011,(9):34-35
他年过70,鹤发童颜。一提起酒,他便神采飞扬,笑声朗朗。 人们说他“见酒生神”。曾经有某酒厂请他参观。他来到发酵池边一看,手指池壁说:“窖泥退化,不要再用”。他取出一块窖泥,凝神一闻曰“色泽和香气不正,应加改进”。实际同他的判断一致,厂家赞叹:“神!”  相似文献   
36.
行业新闻     
《华糖商情》2001,(17):39-39
  相似文献   
37.
万兴贵 《华糖商情》2001,(26):11-13
2001年6月10日对“黔酒”来说意义特别重大。首先是由贵州醇酒厂研制的贵州醇“奇香”正式通过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国家级”评鉴.其次是在这次评鉴会上,相持8年之久的黔酒两大集团主力酱香型鼻祖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与低度白酒先驱贵州醇酒厂厂长鄢松终于将手握在一起。今天的握手与“奇香贵州醇”的问世必定为成就黔酒再次辉煌构筑一串强力“音符”。  相似文献   
38.
【案情介绍】2008年1月15日,B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简称B县质监局)根据上级食品专项整治的统一部署,对该县甲白酒生产企业(简称甲酒厂)进行监督检查,执法人员在其仓  相似文献   
39.
芦溪红酒因呈红色得名.是一种米酒。酒越陈越香,如果陈上十年、二十年的,原本很漂亮的淡红色,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慢慢归于白。很有韵味的变化.从绚灿重归于平淡,是一种从容,一种淡定。时间愈久,颜色愈淡.酒香愈浓、烈性也愈强。  相似文献   
40.
薛峰  张书人 《东北之窗》2011,(20):18-19
白酒格局重新划分 8元,生产成本;35元,出厂价格;58元,省级经销商价格;98元,市级经销商价格;129元,超市零售价;408元,酒店零售价。这是一瓶53度老白汾酒从酒厂到消费者的价格上浮情况,价格已经增长10余倍。无论是酒厂还是经销商,都在享受白酒业的暴利盛宴。而消费者,只能为这一切涨价埋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