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629篇
工业经济   183篇
计划管理   573篇
经济学   3190篇
综合类   248篇
运输经济   17篇
旅游经济   69篇
贸易经济   600篇
农业经济   85篇
经济概况   4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395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转型给中国承担新使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特征,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OFDI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增长机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该绿色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且对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组国家。  相似文献   
32.
基于外部性理论与制度理论,以2013-2019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非国有股权参与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非国有股权参与显著促进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股权融合程度越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外资股东参与有利于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但机构投资者未表现出明显作用;分层分类检验结果表明,非国有股权参与更有利于中央国有企业、公益类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治理环境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环保补贴可以增强非国有股权的环境研发激励作用,分析师关注有利于抑制私有股权短视化自利行为,二者均正向调节非国有股权参与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3.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较难衡量且缺乏考虑企业创新效率的问题,从规模视角入手,基于创新价值链分析,通过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研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结合BCC-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从创新效率角度系统探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上海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企业在研发投入端的创新主体地位相对突出,但呈不断弱化趋势,尤其是R&D经费增长显著落后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产出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显,且同样存在比重下滑迹象。外资企业年度创新效率表现最优,内资企业处于明显劣势,但得益于技术效率增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年均微幅增长,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创新效率存在递减态势。最后提出加强科技资源配置、挖掘科技产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4.
家族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族企业若想实现长期发展,必然依靠创新。然而,我国家族企业普遍面临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产出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2010—2018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数据,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家族企业创新是否存在激励作用。结果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会对家族企业创新研发活动投入与产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家族企业创新。从融资约束与政府补助视角,分析两者在上述正向激励作用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于融资约束小以及受到政府补助的家族企业而言,其受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正向激励作用更显著,有助于其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结论不仅验证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家族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还揭示了融资约束以及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可为政府制定相应补助政策,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5.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战略。基于产学研融合内涵,构建微观层面企业产学研融合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广度、深度和频度总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正逐步迈向深度融合阶段;产学研融合广度和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强产学研融合广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削弱产学研融合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增强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结论可拓展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发展产学研融合理论,为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效率偏低、机制不佳等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6.
以来自4个省份的35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跨界搜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和技术动荡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跨界搜寻的两种类型搜寻(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对组织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动态能力中介两类跨界搜寻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组织外部较高的技术动荡水平不仅会加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还会强化动态能力在两种类型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7.
运用知识转移理论、创新理论和知识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知识网络创新路径的问题。通过博弈模型和仿真模拟分析,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网络创新路径模型。认为按照知识转移存量和开放度两个维度,知识网络创新可沿着3条非线性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38.
应用基础研究类原始性创新的演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应用基础研究类原始性创新视为一类特殊的发明,在引入现象(规律)、原理和技术3个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核心环节也就是创新研究环节进行剖析,完成了此类原始性创新的重新界定,归纳了其核心环节的一般步骤。此后,由核心环节拓展到整个演化过程,从匹配的角度来阐释此类原始性创新的演化机理。最后依据其演化机理给出了若干有助于此类原始性创新研究成功率提升的建议,具体包括创新团队应该加强领域内现象(规律)、原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注重团队成员天赋的发挥与独特思维和工作方式的推广,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吸纳两类关键性人才。  相似文献   
39.
理论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能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变迁和劳动力等因素引发中国工业结构变化。运用协整分析和ECM等方法实证检验显示长期内经济全球化增长1%将促使我国工业结构变化0.27%,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变迁和劳动力均能促进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而短期内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可能制约工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40.
产业辐射有效解释了新兴产业技术知识与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发生投射辐射,进而提高技术能力的经济现象。运用多学科的科学原理及方法探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问题,为推进我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通过研究硅谷对新竹的产业辐射作用,从辐射动力和能〖JP〗量传递两个方面探讨产业辐射机理,界定产业辐射双方(辐射源与接收方)的基本特征,以及辐射产生、相互依赖、互为衍生的路径关系,再以动态的观点探讨了产业辐射系统的优化步骤与内容,进而分析了提升联动效果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