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7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19篇
综合类   4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2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闫丽梅 《发展》2005,(6):44-46
资源告急省长批示资源开发一直是甘肃省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主线。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长期依赖资源开发,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衰竭、接续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少数资源型城市已显现出资源枯竭的危机。众所周知,铜城白银与钢城嘉峪关、石油城玉门、镍都金昌、煤城靖远等组成了以资源为依托,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甘肃省资源开发型城市群落。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柳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甘肃省的矿产资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支撑作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使金昌、白银、嘉峪关等市区已发展成为新型的工…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我国天气干旱程度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害危害的程度也日趋加重,尤其是人工纯林(特别是落叶松纯林),因其防护能力差,受森林病虫害(落叶松毛虫)侵袭的程度最重。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我们这片为数不多且其再生性有限的森林资源不受森林病虫的危害,寻找一种既能杀死森林害虫,又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的杀虫药剂极为重要。在落叶松纯林中防治落叶松毛虫,应用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防治,就是既经济又不污染环境、防治效果又高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高油价困局     
王鹤鸣 《中国海关》2012,(4):86-87,19
传统矿物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过度依靠单一类型的自然能源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回避的。"世界经济血液"的称号体现出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价值与地位,而华尔街的一句名言"千万不要试图预测油价",又令其充满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煤炭资源赋存的地域性和不可再生性,从建井、开采、发展到资源枯竭闭井结束是煤矿生产的一般规律。煤炭工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矿井资源枯竭不断退出市场。妥善解决资源枯竭矿井的关闭结束并保持矿区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是煤炭企业多年来不得不面对和一直探索的重大问题。这方面的对策因地制宜,除开发新的煤田实现矿井接替和老  相似文献   
16.
<正>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当地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要产业,通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集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由于受资源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制约,城市规模一般不大,多为中小城市。这些城  相似文献   
17.
周润仙 《中国经济评论》2003,3(5):78-80,F0003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已被提到战略的高度,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一人力资源,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对其特性的研究也还有待从广度和深度上加以研究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对人力资源的正确认知和对人力资源基本特徵的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内涵和基本特徵的把握,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和根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原则和内容体系,也应由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学家都爱认死理儿。争论中双方各自坚持自已的观点,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谁,于是就打赌,正确者赢错误者输。这次打赌的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一位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朱利安·西蒙,另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里奇。在关于人类前途的问题上,埃尔里奇是悲观派  相似文献   
19.
江东 《会计师》2012,(11):28-29
植物资产,是指凝聚了人类的物化劳动,可再生、有效用的、并能货币计量的,现存的经济资源。狭义上的植物资产就是指不包括野生植物在内的栽培植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一、植物资产的界定植物资产的界定,应看其是否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一)再生性,即植物资产是可再生的,都要经历出生、生长、繁衍、消亡的循环过程,是一种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朱琳  陈玮 《江南论坛》2013,(2):24-26
璀璨的吴文化是历史时期民间自发、自觉创造、积淀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吴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建设主力逐渐转向政府,民众自觉略显"钝化"、"惰性",政府支撑渐趋"乏力"、"不力",吴文化在现代的"接力"薄弱,当代吴文化的影响力与历史时期不相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不相匹。近年来,在历史文化"强气场"效应和人文环境的导向作用下,加之经济发展形势推动和政府积极倡导等因素,民间自发力量逐渐成为与政府相辅的"一极",衍生为当代吴文化建设的新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