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7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39篇
财政金融   60篇
工业经济   50篇
计划管理   290篇
经济学   445篇
综合类   360篇
运输经济   12篇
旅游经济   65篇
贸易经济   154篇
农业经济   358篇
经济概况   2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探索云南生态省建设与生物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多样化的气候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种群。在这个“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建设生态省,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载体把自然和人力资源整合在一起,将生态产业开发、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并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43.
陈丽  周青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10):263-265,269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更加关注农业的命运,循环农业的兴起,使人类看到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本文从循环农业中的生活型选择、限制因子定律与耐受性定律、正相互作用、捕食作用、寄生关系、生化他感、群落时空格局构建、边缘效应、演替作用、物质循环再生、生态效率以及生物操纵等多角度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4.
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总结了文化景观 的3类意义:1)文化景观作为物质实体;2)文化景观作为概念 和过程;3)文化景观作为方法和工具。指出当前世界遗产及 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自然和文化分离现象,揭示了西方哲学 的二元两分法的背景根源。介绍了IUCN和ICOMOS为融合 自然与文化而进行的“连接实践项目”和“自然文化之旅”2 个项目,推广他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为更好地连接自 然与文化遗产的治理和管理实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引领作 用,主张非西方原住民社区、地方社区应该在推进“自然文化 之旅”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5.
企业组织创新的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企业原有的组织形态越来越难以适应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使新一轮的组织创新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的焦点。以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了组织创新的生态特征,解读了组织创新的生态规律,以期能为组织创新理论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6.
基于企业本质从价值角度描述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公司治理就是保证这一契约组合有效执行的制度安排,而现代财务会计在理论与实践上更接近于公司治理.本文利用资本保全概念将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理论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7.
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情况的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高效的方法将直接切实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建设,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相关相关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自然保护区以它特有的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环境效应成为了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就龙凤自然保护区简析国内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针对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8.
Natural vegetation enhances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for people and wildlife. However, the role of anthropogenic versus topographic factors in driving the extent of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within agricultural lands at large spatial scales remains unexplored. I assessed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and topographic variables on th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mosaics with high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ountry of Turkey where a large extent of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vegetation is maintained by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GIS layers depicting human land use, elevation, slope, roads and population data were obtained and summarized at two spatial scales, within provinces and for 100 km2 grid cells covering the country’s entire agricultural land area. Average farm size was also obtained at province level. Hierarchical Partitioning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effect of anthropogenic and topographic variables on the variation in agriculture with high natural vegetation. Slope had the largest independent effect on the varia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mosaic with high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Th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and settlement area also explained much of the variation in natural vegetation across both grid cells and provinces.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increased as human population and road density decreased across grid cells and as average farm size decreased across provinc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topography is the primary driver of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within agricultural mosaics in Turkey, the pressures associated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y also influence the cultural and wildlife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49.
高职专业建设或可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开放的生态系统,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研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绝佳范例,或可说明构建职院校专业形态建设的生态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This article examines changing architecture in Itacaré, Brazil, as it transitions from a fishing village to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 Tourism, as an assemblage of 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 recreates places in specific ways that structur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styles, tourist architecture, and popular architecture in Itacaré,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ways a tourist economy has physically and socially rebuilt the city. Socially, the changing architecture marks and creates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 racial,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while also providing an idiom through which public conversations about these changing economic systems and demographics are articul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has led to racial-, regional-, and class-based segregation. Environmentally, tourist architecture creates new relationships to nature through re-imagining Itacaré’s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other rural and urban places and a new emphasis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