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3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56篇
财政金融   291篇
工业经济   163篇
计划管理   500篇
经济学   559篇
综合类   411篇
运输经济   24篇
旅游经济   73篇
贸易经济   440篇
农业经济   343篇
经济概况   2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81.
本文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刻画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相关性。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是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2.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为探讨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文章依据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不大;城市化水平受人均GDP影响的效应逐步增强,受自身影响的效应不断减弱,而人均GDP受自身波动影响的效应不断上升,受城市化水平影响的强度逐步下降。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各级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取合理对策,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83.
嘉兴市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度量嘉兴市不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各产业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旨在为今后嘉兴市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4.
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姚远 《经济与管理》2007,21(2):45-49
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时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中作用关系相反,但都具有回归自然水平趋势,货币供应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另一方面,偏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因此应谨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以避免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5.
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国有保险、中资保险和外资(或合资)保险企业的规模经济作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有四家保险公司均存在规模不经济,中资保险公司比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规模经济水平总体上要高.国有保险公司中,营业费用较高是造成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中资保险公司中,保费收入对营业费用有较高的规模经济,相比之下,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86.
风险资本规模与最优投资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任何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来说,都涉及到投资组合规模问题。由于在投资策略中奉行积极干预的策略,风险投资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风险资本规模的扩大对风险投资家的投资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这就引致出风险投资最优投资组合的问题,并涉及对风险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for farmland to improve mixed-asset portfolio efficiency. Three major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First, in a world with certainty, farmland can be shown to statistically improve mixed-asset portfolio efficiency. Secon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uncertainty into the portfolio allocation model, investors can justify small or no allocations of farmland in a mixed-asset portfolio, although it appears that even with uncertainty prudent investors should evaluate the asset class. Third, with respect to farmland investment and 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the results question the ability of an optimized mean–variance portfolio to provid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comparison to a naïve portfolio. The marginal improvement in portfolio efficiency of an optimized farmland portfolio versus a naïve farmland portfolio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88.
在不断出现的全球银行业并购案例中 ,人们往往只重视对商业银行的扩张战略进行研究 ,但是收缩战略在当今的银行业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银行业的背景和银行适度规模的分析 ,探讨商业银行实施收缩战略的原因 ,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及其效益进行分析 ,证明实施收缩战略的必要性。文章最后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 ,提出实施收缩战略的两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9.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ain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performance of Malaysia's manufacturing sector using a panel data of 28 industries from 1981–1996. Here,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echnique is used to calculate and decompose the Malmquist index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into technical change, change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change in scale efficiency. This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urc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which is crucial for policy formu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annual TFP growth of the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sector was low at 0.8% and this was driven by small gains in both technical chang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with industries operating close to optimum scale.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variance ratio tests in studies of transitory volatility and concludes that the variance ratio is an appropriate test of trading structure differences only under certain assumption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underlying stock prices and the autocorrelation structure of returns. This result raises caution a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bases upon the 24-hour variance ratio methodologies in studies of transitory volatility and trading structure effects. A numerical example indicates that errors in inferences can be sev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