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0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58篇
财政金融   85篇
工业经济   126篇
计划管理   308篇
经济学   584篇
综合类   372篇
运输经济   20篇
旅游经济   54篇
贸易经济   283篇
农业经济   235篇
经济概况   3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ML模型对全国30省2004—2016年的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通过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探讨其时空演进特征,并借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动态演进规律,省域间物流发展协调度有待提高;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征,表现为生产率较高的省份趋于相邻,生产率较低的省份趋于相邻;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交通网络密度、物流能源强度、交通运输强度和人均GDP,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市场化进程的正向溢出效应最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溢出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942.
研究目的: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2—2015年期间发表的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相关研究主题文献进行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厘清国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知识图谱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归纳法。研究结果:植被碳和土壤碳的测算、土壤碳排放、森林采伐碳排放、交互作用引致碳排放和生物燃料等成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知识群组,不同知识群组之间呈现交叉影响的演化;研究主题集聚成4条核心路径: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排放,气候变化模型与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森林采伐与森林退化(REDD)碳排放,生物燃料生命周期模型;REDD和生物燃料利弊成为国外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研究结论:国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研究已完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表现出学科交叉性强,研究基础理论丰富,研究主题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层层递进的演化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943.
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土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识别和定量刻画“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方法]研究引入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1900—2015年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分布燕山—太行山山区。1990—2015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略有减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最为活跃,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生态空间大幅度缩减。[结论]利用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法,可以快速有效识别区域三生空间,不仅能体现土地的多功能性,更能反映不同地类功能的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划定耕地数量底线,河北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农林业,加强湿地和农田保护。增加生态用地数量,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为京津等大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944.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945.
华北平原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华北平原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eCognition developer 89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译获取1990年和2015年两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 根据县域中各产业发展水平来划分乡村发展类型; 比较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密度、形状等的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在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密度和面积占比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性。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密度高、单个斑块规模小、总规模大、面积占比大等特征; 工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则呈现出数量少、密度低、单个斑块规模大、形状不规则和总规模较小等特点; 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面积占比最低。(2)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数量和总面积等方面。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主要特征为数量和面积的双高增长; 工业主导型县域则呈现出数量增加较少、面积增加较多,并伴随形状更复杂的特征。第三产业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最小,并且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均略有减少趋势; 均衡发展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增加,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数量增加最多。[结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的管控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使不具备区位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的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分类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46.
客家乡村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客家核心区梅州市为例,探讨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以其为客家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计量地理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特征鲜明,经历了萌芽、兴起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凝聚型演变,并呈集中分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程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主要来源于外生和内生动力两方面;外生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交通驱动力,内生动力包括资源驱动力、品牌驱动力和村落拯救驱动力。针对研究结果对客家乡村旅游发展从市场挖掘、政府支持和保护性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启示性建议。[结论]客家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客家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47.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155个乡镇地区的分析,研究了北京农村地区空间重构的时空变化。[方法]基于农村空间重构理论,利用锡尔系数和Arc GIS计算法,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北京农村地区的空间重构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深化阶段"及"成熟阶段"。[结果]在北京农村空间重构成熟的区域,农业呈现出多元化、商品化的形态;工业呈现出绿色、节能的形态;农村开发转向农村文化、农村景观方面。其中,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重构,进而导致社区生活环境与服务领域发生变化。在农村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农村地方政府的角色也由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变为促进社区发展的管理者。[结论]北京农村地区的空间重构普遍受到政策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民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农村空间重构的内部驱动力;城乡交流所引发的观念变化成为农村空间重构的外部驱动力;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是在内外驱动力作用下农村空间重构最好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948.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相似文献   
949.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 model derived from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awei as an emerging MNC that is also a dynamic learning organization. We show how this firm has evolved through four distinct eras, characterized in succession by imitation, improvement, integration and cross-disciplinary engagement. Each era has involved a sequence of steps, beginning with opportunities, and followed by path, position, processes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much of its history, Huawei drew heavily on outside expertise. By contrast, the contemporary Huawei has become self-sufficient, as 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s have enabled the firm to acquire dynamic capability for developing unique client-driven solutions by combining knowledge from diverse internal expert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950.
本文以北海银滩沙坝-泻湖景观为例,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旅游开发活动对沙坝-渴湖景观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银滩沙坝-泻湖景观发生了衰退,两组沙坝(滩)年蚀退速率分别为5.37米,年和6.07米/年,其中2000年蚀退速率最大;(2)银滩公园的开发使正门沙坝-渴湖景观在1990—2000年间出现了萎缩,2000年整治不合理开发后其有所回涨,而开发较迟的电白寮沙坝-泻湖景观呈同步变化,海岸景观生态过程与联系使得沙坝-渴湖景观体系的整体演变效应明显扩大;(3)旅游活动影响下的沙坝-渴湖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旅游经济活动对沙坝-渴湖景观的利用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