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财政金融   82篇
工业经济   33篇
计划管理   87篇
经济学   130篇
综合类   80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76篇
农业经济   220篇
经济概况   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乔小勇  朱相宇 《财经研究》2012,(4):38-47,58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贸易摩擦已经由企业的微观层面向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发展,反补贴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热点。补贴幅度确定是反补贴政策实施的关键和难点问题。文章基于系统思维,运用管理决策、计量经济等理论与方法,提出了补贴幅度确定的IEC间接弹性系数法,并选取中、美2006年铜版纸案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2.
农户视角下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为提高中国耕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双对数函数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民户均劳动力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比较收入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较明显的负向影响;而耕地的产权保障和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耕地利用集约度实质上是农户不同耕种行为的表现结果,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关键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农户的耕种行为;增加农户农业收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或适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是促进农户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重要经济手段;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是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3.
研究目的:以街区经济为平台,定量评价研究区内街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状况,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街区经济、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选择的西安市莲湖区38个街区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较好集约利用3个,一般集约利用24个,低度利用11个,因此在发展街区经济时,应采取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商业用地在整个街区中所占的比例和提高街区商业用地的容积率等措施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西安市莲湖区街区经济土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84.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多年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下,这是由我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所决定的。"双顺差"在给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5.
文章突破了原有的城市土地限制性因素分析,从城市土地经营的行为主体的角度,开创性的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性因素,对城市土地的集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划分为了主动性土地集约和受动性土地集约,进而细分为内生性主动集约和外生性主动集约、相权性受动集约和调控性受动集约。并将这些因素置于私人收益、私人成本、社会收益、社会成本的复合坐标体系之下作了进一步的区分与研究,分别对其形成的原因和表现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描述,同时对控制土地集约度的重要性子以强调,最后对土地集约促进性因素的分类及其运作做了相关的展望。  相似文献   
86.
文章对国内服装制造类上市公司库存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库存周转率与毛利率负相关,与固定资产比重正相关;销售下降时销售变动率对库存周转率的影响比销售增长更敏感。控制毛利率、固定资产比重、销售变动率及宏观经济因素后服装制造企业修正库存周转率逐年下降;公司绩效与库存周转率之间无相关关系,库存周转最慢和库存周转居中的公司投入资本报酬率高于库存周转最快的公司。  相似文献   
87.
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初期阶段,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空间布局影响城市化的数量水平,其产业层次、用工方式则影响城市化的质量水平。同时,城市化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会反作用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扩张。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粗放性,而且城市化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也较低,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我国目前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均存在需要克服的障碍,因此应该抓住两者的相互关系,促使两者相互带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8.
One of the most robust stylized facts in macroeconomics is the forecasting power of the term spread for future real activity. We propose a possible causal mechanism for the forecasting power of the term spread, deriving from the balance sheet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Monetary tightening leads to the flattening of the term spread, reducing net interest margin and credit supply. We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risk‐taking channel.  相似文献   
89.
This study addresses current gaps i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on trade using a panel data set for 100 countries with 5‐year interval data from 1985 to 2005 and four‐digit level industry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 of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on exports in differentiated goods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and larger than on exports in homogeneous goods on average, but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it. Furthermore,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only increases trade along the extensive margin and not along the intensive marg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is effective in performing its function as a network search intermediary and that it is a useful policy tool to alleviate market failure.  相似文献   
90.
The present inquiry focuses on the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s of the commodity‐exporting countries through the len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o this end, the study adopts the Kaldorian framework to address the modernization effects, epitomized in the absorption of surplus labor. To trace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augments Lewis’s dualistic economy model by the extractive sector.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 revenues are scrutinized. An altruistic mode, which implies a pure redistribution of the revenues among the poor swaths of the population, protract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requires a greater amount of capital stock, and harbors a greater risk of a poverty trap. This effect is less pronounced if the modern sector is more capital‐intensive. A productive mode, which elicits full reinvestment of the commodity revenues, in contrast,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Further, predicated on the scrutiny of a more realistic scenario, a bargaining mode, the study derives the condition for a net positive (or negative) modernization effect. The study identifies technical progress alongside capital accumulation as a further important source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