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41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16篇
经济学   49篇
综合类   14篇
贸易经济   65篇
农业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44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51.
正三大需求是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经济学通常把它们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际上一般按支出法来分析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通常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占GDP增长的份额来反映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分析近年来广西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找出制约广  相似文献   
252.
经济回升缓慢矛盾仍然突出——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李润亮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58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同期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7%,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GDP增幅下降2.2个百分...  相似文献   
253.
2009年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正在企稳。2009年二季度美国GDP季度环比仅下降1%(年率),2009年一季度GDP则季度环比下降6.4%(年率)(见图1)。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表明下半年将会持续几个月复苏(见图2)。政府支出上升、库存重建以及净出口的正面贡献(由于进口较出口回落的速度更快),为美国GDP企稳做出了主要贡献。根据我们的前景预测,2009年三季度GDP季度环比增长为3%(年率)。  相似文献   
254.
从总需求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结果发现:导致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是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净出口,而问题的根源又在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解决中国M2/GDP比率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紧缩货币供给量,而在于真正改变中国现行的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来推动,同时真正进行市场化(特别是要素的市场化及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55.
本文利用MIDAS模型研究了1915-1935年中国净出口、总收入和实际汇率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各种突发事件对中国经济前景预期及进口需求的影响。文章认为,进口在中国对外贸易平衡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1915-1935年中国贸易逆差的缩小主要由进口下降造成,而银价上涨、本币升值背景下的进口萎缩则与国内总收入减少有关,从而为银价波动、中国贸易收支缺口与理论不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引入虚拟变量的模型进一步显示,1932年的国内市场在遭遇连续的战祸和自然灾害后,已对经济前景产生了动摇,导致进口需求在GDP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大幅萎缩。因此,加强中央集权、营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往往较其他经济政策更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256.
当今美国石油天然气以及整个能源行业最显著的3个特征表现在:美国于2014年和2011年重回世界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的地位,并稳定占据至今;一次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于2007年实现达峰;于2019年实现了能源独立,并成为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主要能源产品的净出口国。尽管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但不断高涨的能源价格尤其是不断创出纪录的美国汽油价格,使美国没有幸免2021年以来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大规模出口能源产品的同时,大规模进口能源产品,美国能源市场与全球能源市场完全一体化。大进大出为美国打造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并带来了能源的话语权及全球霸权。预计2050年前美国仍将保持能源独立的地位。美国一方面通过布局清洁能源正有计划地大力重塑全球能源市场的未来,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油气行业深度干预全球能源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