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590篇
工业经济   57篇
计划管理   231篇
经济学   124篇
综合类   37篇
贸易经济   259篇
农业经济   14篇
经济概况   33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3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上海国资》2011,(7):74-74
[宏观] 央行发20亿1年期央票 2011年6月2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28日将发行20亿元一年期央票。至此,意外暂停的公开市场操作迅速得以重启。对于央行这一举动,多位市场人士均表示,这将使市场重新定位关于加息和央行政策导向的预期。7月6日,央行宣布了今年以来的第3次加息。  相似文献   
92.
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9月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93.
《山东企业管理》2011,(9):22-22
印尼央行10月11日意外宣布降息,将该国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50%,这也是该行自2009年8月以来首次降息。此前,接受机构调查的绝大多数分析人士都预计,印尼央行将继续维持利率不变。为了抑制通胀压力,该行今年2月曾加息25个基点,至6.75%。在那之后,该行连续七个月维持利率不变,直到本周。分析人士称,这反映出当局的政策重心已从抑制通胀转向刺激增长。  相似文献   
94.
《南方都市报》日前报道由于本次准备金率上调时间远早于市场预期,因而引发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是否提前转向的争议。目前业界多数观点认为央行此次动作旨在控制通胀预期,进而控制因去年12月份出口大幅改善可能带来的外汇占款激增、今年1月份信贷投放猛增对通胀带来的压力。有不少证券研究机构将准备金率上调定性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95.
<正>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达到5.6%,创33个月以来新高,比上个月环比上涨1.2个百分点。这是中国CPI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央行为此在7月21日加息0.27个百分点。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和应对CPI的上涨呢?  相似文献   
96.
观点     
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恶化;市场危机或持续到后年;美经济近期仍将处于衰退中;美联储将进入加息周期;亚洲银行体系不会出现危机;亚洲资本流入减缓。  相似文献   
97.
《海外经济评论》2007,(13):13-14
从表面上看,中国将短期利率调高27个基点的举动似乎毫无意义,就如同在超级油轮的尾部拖上一只水桶那样(不会影响其航行速度)。但18日的突然升息,是中国人民银行(PBoC)3个月内第3次采取紧缩举措。中国政府仍然在担心经济过热吗?  相似文献   
98.
“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央行年内的第六次加息以反通胀的名义不期而至。央行宣布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由3.87%提高到4.14%;与此同时,两个“意外”也接踵而至:5年半来首次降低活期利率,房贷的5年期以上长期贷款利率保持不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9.
从宏观层面看,央行是否加息,需要观察经济增速是否正常,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是否稳定两大因素。如果经济增长超速,通货膨胀膨胀抬头,那么加息的必要性就会大为增加。从经验角度看,央行是否加息需要具备两个最低条件。一是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已经超过一年期定期储  相似文献   
100.
综观近期经济形势发展的诸方面情况,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即将加息,甚至有研究认为年内有数次加息的可能。但即使是加息,笔者认为,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力手段可能会发生变换,价格手段的使用频率将下降,而致力于收紧流动性和抑制信贷的数量型工具和"窗口指导"类工具将再度回到主力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