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52篇
经济学   36篇
综合类   33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21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India’s professionals’ tourist mobilities during on-site assignments in continental Europe. 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cultural capital is introduced to highlight the sociocultur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ces of travelling for leisure enabled by one’s professional career. The study (conducted between 2007 and 2013) is based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line and in-depth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76 Indian expatriates working in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ICT) sector in Brussels. This complementary approach of online and offline research enabled the observation of practices of status distinction, which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ian professionals’ tourist mobility. The data of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leisure travelling enabled by professional career trajectories illustrate practice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ddition, they show how India’s youth, inscribed in new economy sectors, such as the ICT sector, seize the volatile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changing glob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how occupational identity is intertwined with particular practices of leisure travelling as the organisational culture might influence leisure opportunities. Therefore, by participating in and managing this symbolic resource of tourist mobility, professionals signal their economic success to their family and peers in order to be recognised as such.  相似文献   
82.
商务英语专业是目前各高职高专学校争相开办的热门专业,但是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个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面向职业生涯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实训实习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3.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绮云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6):41-43
文章以对1997年以来在国内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为基础,简要分析了目前对该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趋势和局限性,并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4.
朱英华 《中国经贸》2008,(20):99-100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切实加强实训教学。只有加强实训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5.
龚尚猛 《企业活力》2011,(11):57-60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更为科学而完整的素质开发和潜力挖掘将给社会带来更为强劲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工作内容。基于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内容以及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框架里主要包括了4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技能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8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自1997年以后出现,到2011年初更趋明显。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现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运用推—拉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现象做出了深层次分析,并指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问题的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章以对湖北省襄樊市1017名农民工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当前中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89.
针对我国高级技工短缺问题,从雇主视角出发,构建"委托—代理"模型对专业技能培养的投资行为进行数理推导,并在此基础上对雇佣双方的行动策略作单次动态博弈与重复动态博弈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存在技工离职的风险,企业会选择放弃对高级技工培养进行投资。为此,建议企业实施有利于雇佣双方在技能培养中采取合作行为的管理措施,为培养高级技工创造良好的博弈环境。  相似文献   
90.
While most analyses of economic impacts of population growth have been equivoca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new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effects are strongly negative. The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of population size are largely circumstantial and empirically inconsistent, but those of growth rate are intrinsic and consistent. These impacts are not apparent on income and per capita GDP, but on costs. The article estimates these costs using the logic of calculus rather than marginal accounting. Specifically, the cost of maintaining per capita capacity of durable assets, 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skilled personnel, is increased by population growth by a factor proportional to the working lifespan of the asset cl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