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8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27篇
财政金融   455篇
工业经济   330篇
计划管理   1842篇
经济学   1501篇
综合类   1571篇
运输经济   32篇
旅游经济   76篇
贸易经济   966篇
农业经济   654篇
经济概况   126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789篇
  2011年   950篇
  2010年   780篇
  2009年   644篇
  2008年   683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朱文峰 《物流技术》2021,(3):34-37,113
浙江专业市场物流配送活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行为决定了浙江专业市场物流配送机制的构建模式,对物流配送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浙江专业市场物流配送机制的构建应该围绕产业集群需求打造物流支持系统,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通过打造第三方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以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物流技术人才,促进物流配送服务升级和专业市场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智能+”时代背景下应用型物流人才社会需求变化的调查分析,提出对现有物流专业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方面的调整建议,围绕“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工作改革”两个重点领域,依托“四个平台”,对构建创新型“智慧物流”专业的“ILTTM2+4”培养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3.
企业规避环保责任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政府环保政策成效不显著。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环保政策利益相关者模型,并从环保权力、责任和信息三个角度分析企业的环保政策响应机制。研究发现:由于消费者缺位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环保政策响应水平较弱。政府应将环保政策施加于消费者,通过消费者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审计主体应当转变现有的审计模式,运用数字技术,与消费者合作共同完成审计监督的工作。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消费者需求引导的综合环保政策及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建议政府应重视数字技术对产业的改造升级,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因素来制定环保政策并加大对企业污染数据实时监控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4.
农业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等多个契机的推动下,我国以农业创新、农业增效为主题,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项目开始崭露头角。对新型农业项目绩效审计机理及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是审计职能发展、政府预算管理和项目自身管理的要求,有助于新型农业项目合理使用资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5.
人才作用的发挥和人才政策的落实紧密相关。论文对河北省人才政策进行分析,结合现场访谈和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实证研究了河北省近三年人才政策对人才集聚的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类型人才政策对人才集聚均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各异。人才对人才管理政策、人才激励政策较为关注,而人才吸引政策和人才发展保障政策则产生较小影响。最后提出了河北省进一步完善政策实现区域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6.
论文在太行山文化视角下,基于该地区特色物质文化、乡土村落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一方面从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升级传播平台等角度拓展太行山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扶贫的创新路径,另一方面构建出以“宏观引导—中观支持—微观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太行山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扶贫长效保障机制。从文化层面助力“防贫”,使乡村振兴取得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107.
随着我国扶贫的伟大胜利,返贫问题成为新的关注点。针对返贫现象形成的原因、阻断机制和对应建议,论文采用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湖南一些扶贫地区展开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造成返贫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自然环境、重大疾病、文化程度和思想桎梏。论文提出其阻断机制为: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建立针对性的健康库、组织乡村培训和展开科普教育。论文对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村脱贫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8.
股权众筹是公司通过出让股份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近年来股权众筹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同时模式本身也暴露出了较高的投资风险。针对这些投资风险,论文从退出机制、外部审计和监管三个层面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9.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elucidating the history of Vernon Smith’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by focusing its attention upon the three themes of rationality, minds and machines that assumed significance at different (albeit overlapping)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ith’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with the help of his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papers.Chapter 1 is devoted to the scrutiny of the form of rationalit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ortions of Smith’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hose results have usually been taken as corroborations of his “Hayek Hypothesis.” By bringing into the foreground Smith’s definite position on demand theory and its concrete instantiations on many different occasions, we make the case that Smith has consistently imposed by means of the induced value theory certain narrowly defined preference structures that have definite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 of rationality instantiated in the laboratory.The main narrative in Chapter 2 concerns Smith’s intellectual interchanges with behavioral scientists in the early 1960s, more specifically, his reactions to behavioral scientists’ attempts at cognitive modeling. We present several reasons for interpreting Smith’s initiation of the attempt at the maximization-based induced value theory as an endeavor to discipline subjects’ minds. We also provide in Chapter 2 a portrayal of Smith’s missed opportunitie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large-scale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projects pursued in the 1950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several branches of psychology.Chapter 3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Part 1,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mechanism design economics, and offer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analytical kinship between Smith’s “microeconomic system theory” and the standard conceptual framework utilized in mechanism design economics. Part 2 is devoted to describing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computer in both Smith’s empirical research agenda and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design research pursued by Stanley Reiter (one of Smith’s intellectual companions since the 1950s). Our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Chapter 3 is intended to clarify that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d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eiter’ version of mechanism design economics, and that they also (partially) shaped some crucial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Smith’s version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JEL Classification: B21, B31, C90, C92, D02Prof. Philip E. Mirowski: Advisor  相似文献   
110.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红萍  杨钢桥 《经济地理》2005,25(1):109-112,116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的必然性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对矛盾,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显得尤为尖锐,如何实现城市居民居住质量的提高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了我国当前城市住宅用地扩张的特点,从经济、制度、技术以及人为干预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进行了解析,并对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