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财政金融   62篇
工业经济   31篇
计划管理   187篇
经济学   259篇
综合类   121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25篇
农业经济   73篇
经济概况   2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2012年,全球及国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远超预期,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尤以珠江三角洲)因企业改制、劳动纠纷、社会保障等引发了大量矛盾纠纷,使得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等时有发生。当前劳动关系问题集中爆发,实际上是我国多年来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积聚的内疾外发的体现,是长期以来低成本、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产物,并且已经远超出了劳资双方领域,预示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需要解决深层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主要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三次产业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红河州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情况,并提出了改进产业结构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4.
叶海燕 《特区经济》2007,(3):180-18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二是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平衡就业结构以进一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5.
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演化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强  时慧娜 《经济地理》2008,28(3):469-474
以省域为研究单元,结合东中西地区,利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集中化指数指标及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1993年以来,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和演化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指出:乡村从业人员在各行业的集中程度不同,工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集中度较高的省份多位于东部,农林牧渔业则多位于中西部;乡村工业从业人员在省域尺度的分布最不均衡且呈扩大态势,农林牧渔业则最均衡;东中西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具有路径依赖性;乡村工业从业人员所占份额一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近年来也表现出较强态势。  相似文献   
96.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工具.在以人为本的新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完善我国人力资源的人口素质、教育结构水平以及就业结构等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同时,依据人力资源指标体系实施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7.
98.
知识经济与劳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劳动就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国民教育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劳动就业压力大。目前,又面临大量的企业富余职工、下岗职工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等基本状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劳动就业的发展面临一次新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99.
田永新 《中国市场》2008,(40):82-83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特殊资本,对它的投资能给它的载体带来收益,而要使人力资本最大化,又必须注重与其相适应的就业结构。本文从我国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二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类型由传统型过渡到发展型.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1,存在大量“隐蔽失业”,二、三产业仍存在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为强劲,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潜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结构渐趋合理,但未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仍需较长时间.因此,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大规模创造新岗位、新市场,吸纳更多劳动力,以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