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48篇
财政金融   32篇
工业经济   25篇
计划管理   237篇
经济学   460篇
综合类   218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30篇
贸易经济   109篇
农业经济   483篇
经济概况   3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选择出口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2个指标构建对外开放度指数,对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各市的对外开放度差异很大,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高开放度城市(苏州、上海、宁波、无锡)、中等开放度城市(嘉兴、杭州、绍兴、南京、常州、南通)和低开放度城市(舟山、湖州、镇江、扬州、泰州).造成长江三角洲对...  相似文献   
82.
采用最新权威统计数据,从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竞争力等八个子系统层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动静结合的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双层次因素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类测度和逐项竞争力排序;结合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对城市群进行了Q型系统聚类分析,将珠三角城市群按照综合竞争力强弱情况分为四类,在分析各城市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目标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3.
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效应与人力资本投入规模、知识外溢和市场容量有着密切关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从人力资本对总产出的贡献数值及其演变趋势来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地促进珠三角经济增长,且其效应逐年递增;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与物质资本、劳动投入产出弹性的比较来看,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正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珠三角经济增长面临由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驱动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驱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84.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承接产业转移受到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市场供求、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选取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20个影响因素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进行排序,得出各指标影响的重要程度。最后提出了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5.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6.
潘平  刘玉美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52-155
文章从产业集聚规模、产出效益、主体特征、外资依存度、外贸出口方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上海嘉定和杭州萧山汽配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文章认为,长三角地区汽配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加强协调,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汽车零配件产业带;借鉴优势、防范风险,提高汽配产业集群质量;围绕国内国际需求,巩固现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高度和国际竞争力;联合开展科技研友,抢占低碳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制高点;优化企业投融资环境,促进民营资本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87.
陈薇 《特区经济》2011,(12):29-31
本文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三方面作了广东省和其他省(区)的比较分析,随后对广东省旅游产品用ASEB栅格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广东未来旅游发展路向为建立大旅游机制,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优化旅游结构及大环境,以此来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挥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88.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缺的挑战,应从产业选择着手,尽可能降低土地资源的高成本投入。同时,强化优化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剧减,加强对现有优质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3)为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建议利用生态指标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此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控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4)改革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财税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优质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生态建设、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89.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90.
All over the world spatial flood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are on the ris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lanning process for the Overdiepse polder, a so-called “Room for the River” project in the Netherlands. After high water in the 1990s, the Dutch government changed its flood risk management policy. While before 2000 it leaned heavily on dikes to separate water from land, after that year spatial measures to “let the water flow” were introduced. This required the integration of two formerly separated policy domains: flood risk management and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and economically highly developed Netherlands, returning space to the river unavoidably impacts on the lives and livelihoods of those who live and work along the rivers. Therefore, such spatial measures to decrease flood risk have to be negotiated with various stakeholders. The planning process towards making the Overdiepse polder suitable for temporary water storage deserves more in-depth analysis. W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key actors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with a focus on planning practices rather than on assumptions about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types and qualities of relationships. We conclude, among others, that citizen involvement can, under specific socio-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build trust among stakeholders and increase local legitimacy for interventions by government agencies.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idealized as “self-governance” or assumed to be part of a unidirectional change in water interventions towards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