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7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2篇
财政金融   107篇
工业经济   62篇
计划管理   480篇
经济学   1087篇
综合类   362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58篇
贸易经济   187篇
农业经济   1297篇
经济概况   38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363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在此背景下,采用遥感技术(RS)与空间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的方法,以汶川县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下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占汶川县辖区面积的62%属于生态功能红线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02.
以位于辽东湾北部的营口市和辽宁省内部的鞍山市为研究区,引用研究区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通过将景观斑块分类的方法,对辽东湾沿海及内陆城市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辽东湾的优势景观为林地和旱地。(2)鞍山市的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43,营口市的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1。辽东湾沿海城市较内陆城市生态环境好。  相似文献   
103.
基于PSR模型的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基于PSR模型框架,从压力、状态、响应等3个准则层入手构建佳木斯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佳木斯市2000~2012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划定其安全等级。研究表明:2000~2012年,佳木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压力指数整体低于状态指数与响应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形变化趋势,压力指数从0.084上升到0.129,下降到0.041,再上升到0.157;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呈现先增长又下降的变化趋势,从0.158增长到0.251,再下降到0.208;土地安全状态响应指数呈现平缓的增长变化趋势,从0.140增长到0.308;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佳木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变化趋势,从0.381增长到0.494,下降到0.464,再增长到0.673。考察期内佳木斯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12年上升至较安全等级。该结论为佳木斯市制定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促进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深化应用,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并实现环境管理工作精细化。实践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大数据需求,对其应用架构及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以从多维度出发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5.
唐碧军 《价值工程》2014,(14):279-280
转炉钢渣是在转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是炼钢的必然副产物,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钢渣产生量为6228万吨,如果处置利用不当,不仅污染周边环境,而且钢渣的含铁成分也白白浪费。钢渣的处理与利用巳成为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6.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给组织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市场环境的剧烈动荡,使组织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和风险。组织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变革,但变革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又反过来影响了组织生存。因此,组织变革与组织存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目前,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视角:适应视角和生态学视角。其中,生态学视角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为组织变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7.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研究目的:围绕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揭示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的实现逻辑,提出完善全民 所有权实现机制的建议。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研究结果:自然资源资产生态属性决定生态产品是自然资源资 产所有权实现的重要内容;全民所有权行使主体直接行使所有权意义上的资源资产管理权利,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保值 增值;通过自然资源保护和市场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及经济收益最大化,通过公益支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实现的基本逻辑。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 权实现,需在改善自然资源资产本底基础上,通过权利赋予、市场流转、收益分配和配套制度建设,为全体公众谋利益。  相似文献   
109.
The increasing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of landslide-related disasters exposes weaknesses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 policy. One of the underlying reasons is that DRR policies tend to focus only on the physic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i.e. mass movement processes) while neglecting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of exposed populations to landslide threats, which affects the types and magnitude of adverse consequences. This neglect is a typical symptom of the remoteness that can exist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ors and local communities and under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icipatory risk management. Certain dimensions of vulnerability depend on how communities relate to the issue of disasters based on their intuitive or rational judgment, i.e. their perception of risk. This paper seeks to shed light on the need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risk percep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residents in the city of Angra dos Reis, Rio de Janeiro, Brazil,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aiming at a more efficient landslide risk management policy. 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semi-structure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residents of three typical hillside communities in this municipality. In general, the study found that residents will often weigh landslide risks against other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existing where they live. It also found that community members find it difficult to see themselves as agents of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y live and in mitigating landslide risks, and that better communication is neede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involved in risk management and local residents.  相似文献   
110.
节能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迫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更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农业与农村节能减排是我国《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其工作重点是大力推广科学高效的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及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更多的先进技术成果得到推广,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然而节能生态农业技术在应用范围上仍然有限,推进相关技术的扩散仍是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文章对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加以阐述,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生态农业技术扩散现状,研究并探讨适合我国节能生态农业技术扩散的有效机制与具体举措,以期为提升我国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