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6篇
工业经济   50篇
计划管理   118篇
经济学   85篇
综合类   58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103篇
农业经济   562篇
经济概况   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利用遥感蒸散数据快速评价农田年度灌溉水平,及时获取基本农田建设成效,为农田灌溉设施分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MOD16蒸散产品为数据源,计算有效灌溉量、灌溉需水量和作物缺水指数,分别对研究区2013年的旱地和水田灌溉水平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农田水利设施作用分值图进行叠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分区。[结果]2013年海伦市耕地灌溉水平整体较高,区域间建设水平差别较大,可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1级和2级灌溉水平的地块面积比例可达78.06%,地域分布上看,北部、西部、中部乡镇灌溉水平较高,东南部乡镇灌溉水平相对较低。叠加得出8种组合类型,分为设施修建型、设施提升型和设施维护型3种分区类型。[结论]研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更详细的农田灌溉水平评价方法和更具差别化的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2.
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明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点建设内容,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方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壤质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灌溉率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与粮食单产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相互间也有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2)单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性序次为:灌溉率、速效磷、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土壤质地,重要性系数分别依次为0.188、0.179、0.173、0.167、0.156、0.136;(3)新郑市的耕地可划分为3种类型的整治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差异明显,丘岗地区的耕地质量最差,是农田整治的重点区,主要障碍因素是灌溉率低、土壤肥力差。研究结论:新郑市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丘岗地区和砂土平原区主要是提高农田灌溉率和培肥土壤,山前平原区主要是提高土壤磷肥肥力。  相似文献   
193.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梯队省域城镇化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省域之间城镇化效率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较高,总体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城市群发展程度高而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群带动作用弱。[结论]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且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模式和演进机制,区域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城市集聚方式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4.
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清晰识别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后期土地流转政策及农户生计引导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内蒙古4个市区的380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参与土地流转和未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生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客观评价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结果]农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户的生计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拥有较低自然资本和较高金融资本的农户倾向混合型和务工型生计策略,同时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家庭更倾向于采取混合型生计策略,而不是采取农业型生计策略。[结论]农地流转后,农户从繁重的种植业活动中得以解放,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生计策略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传统的主要依赖种植业到经营养殖业、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非农行业,多元化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95.
湖南省5市农地流转对农户增收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农户微观收入视角和收入差距变化视角,分析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对不同参与农户增收及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尼系数测算法。研究结果:(1)农地流转有效增加了参与流转的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且转出户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转入户。(2)农地流转对转入户家庭人均收入、人均种植业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家庭纯务农比例、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农业投入增加值;对转出户家庭人均收入、非农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家庭在外打工比例、固定资产值、补偿金支付;其中土地流转面积和签订转租合同对流转户收入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家庭财富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在农地流出后逐渐明显,拉大了转出户的收入差距;转入土地后农户家庭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益的增值,使转入户的收入差距缩小。研究结论: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提高流转效率,促进农户增收,缩小农户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6.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完善工作需要对基本农田现状进行调查清理,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提供基于3S技术支撑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思路。结果表明,以3S技术手段进行基本农田现状调查清理,能快速、准确查清基本农田现状数据中不符合基本农田划定要求的地类,能满足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的需要,将更好地在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7.
贵州省农地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做好农地流转工作,寻找制约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是迫切而重要的。文章通过抽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省7个典型县(区)的358户农户家庭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了目前贵州省农地流转的现状,挖掘出制约农地流转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认为:(1)农地流转规模差异主要表现在流转方式、流转对象及流转规模等3个方面。流转的主要方式为转让与出租,流转规模总体偏小,流转对象大部分限于农户之间。(2)制约因素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土地价格因素、农户自身因素及政策制度等4个层面影响。经过实际调研,该文提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可行对策建议,对加快贵州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8.
陕西省农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陕西省农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土地产权不明晰、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不成熟、农地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限制农地经营权流转的速度与范围。文章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及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陕西省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加强陕西省农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化建议:(1)通过土地确权、规范农地经营权流转流程,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2)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电商平台、保险、智库、创客空间,提高农业收益。  相似文献   
199.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尤为重大。在此背景下,文章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SWOT分析中,建立AHP-SWOT模型,并以沈阳市为例,分别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方面分析了沈阳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现状,通过权重计算,比较各方面优先次序,从而进行未来的战略模式选择,因地制宜地为未来沈阳市未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沈阳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现状中,4个方面的优先权重排序为威胁(T)劣势(W)机会(O)优势(S)。故沈阳市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决策应以W-T模式,即克服劣势、应对威胁模式为主,归纳为3个方面,具体包括:政府组织多部门联动,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完善管理办法,针对重要环节出台专门规程;三管齐下,制定优奖劣罚的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200.
通过考虑空间溢出性,构建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并利用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农地征收、农地流转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征收面积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将会降低0.039%,表明农地征收会降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面积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将会提高0.011%,表明农地流转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农地在征收过程中,应提高土地补偿费及农民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形成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