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7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30篇
经济学   17篇
综合类   10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03篇
经济概况   2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This research aims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farm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survival and growth. Using the case of France, we employ statistical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Farm Structure Survey (N = 70,000) for the period 2000–2007. The princip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small farms are no more likely than other farms to employ “alternative” strategies to the predominant model of increasing farm size, nor are they more likely to diversify on‐farm activities or operate under quality‐labeled production systems,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However, where small farms do adopt or practice these activities, they are seen to have a favorable effect in ensuring their survival and growth. In contrast, we are unable to conclude that pluriactivity of farm household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rvival of small enterprises. The effe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on small farms is largely expressed in their concentration in mountainous or disadvantaged regions. Overall, the trajectory of small farms is marked by farm exit, principally as the result of farmers retiring at the end of their careers. The small farm sector is also revitalized by both larger farms declining and thus being reclassified as small farms, as well as the progressive entry into agriculture of small farm holders whose income was previously derived largely off‐farm.  相似文献   
192.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林场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梳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有林场绩效评价大致经历了单一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和预算绩效评价3个阶段。研究成果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选择上取得进展,在国有林场绩效评价理论、评价机制、评价制度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论文分析了国有林场绩效评价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评价理论创新、评价机制构建和评价制度完善3个方面提出未来国有林场绩效评价研究的趋势建议。  相似文献   
193.
[目的]作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基础,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实现深度融合、共赢发展至关重要。[方法]文章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28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联合体内部互动对家庭农场参与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利益分配合理程度的中介效应以及合作社服务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1)资源互动、生产互动和约束互动均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利益分配合理程度在资源互动、生产互动和约束互动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发挥中介效应;(3)合作社服务能力在利益分配合理程度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过程中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联合体内部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家庭农场参与价值共创的意愿,并且通过互动,可以提高联合体内部利益分配的合理程度,进而对家庭农场的价值共创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4.
[目的]比较分析信阳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效率,为信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向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6年对信阳市478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DEA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结果]在小麦、玉米及生猪生产上,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比较高,分别是0.93、0.90及0.82;在油料与蔬菜生产上,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率比较高,综合效率值均为0.75。在小麦与生猪的生产上,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值最低,均值分别为0.60与0.73;在玉米的生产上,专业大户的综合效率最低,为0.68;在油料与蔬菜的生产上,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最低,分别为0.49与0.47。[结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效率比较分析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195.
本文从论证建设现代农场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入手,延伸出对农垦农场都市农业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继而阐述现代农场的模式特点,展望都市农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6.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组织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通过土地集中形成适度规模,实行商品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家庭农场在家庭经营、社会化生产、适度规模等方面有独特的内涵。文章对比分析了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相比,在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土地来源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工商登记、制度规范化等方面区别较大。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注册登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相似,但两者在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规模化途径、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相比,都是国家积极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两者在组织形式、监督费用、分工水平、生产要素来源方面有明显不同。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存,并不矛盾,无高低优劣之分。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7.
基于2018年甘肃省集体林改监测课题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DEA模型对4种类型家庭林场的经营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家庭林场经营效率整体偏低,不同类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营效率相对较高的是林下养殖型和多功能型家庭林场;各类型家庭林场投入变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家庭林场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规模关联度不高,更多受技术因素影响。相对而言,种养结合型家庭林场经营面积在0~6.67 hm~2和20~33.33 hm~2,多功能型经营面积在6.67~10.31 hm~2和24.45~25.80 hm~2,能发挥集约优势或规模优势。因此,提出加强对家庭林场主的技术培训;鼓励有实力的家庭林场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种植型家庭林场等拓展经营内容;打造多种功能经营,打造品牌特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8.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基本原则,总结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经验,提出三阶段线路敷设方式比选方法,即关键节点/区段敷设方式、敷设方式适应性评价、经济性比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济南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提出基于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的敷设方式适应性评价方法及算法,形成三阶段模糊层次线路敷设方式比选方法。应用该方法研究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线路敷设方式。结果表明:经关键节点/区段分析,可判定方特站至京沪铁路水屯站区间,4座车站均为地下站,区间采用地下敷设(盾构工法);经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敷设方式适应性评价,在京沪铁路水屯站至工研院站区间,地下敷设、高架敷设隶属度分别为0.499、0.501,两种敷设方式无显著差别;经经济性比选,在京沪铁路水屯站至工研院站区间,高架敷设比地下敷设静折现值节省42.4%,建议选用高架敷设,这与实际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