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41篇
财政金融   62篇
工业经济   48篇
计划管理   221篇
经济学   653篇
综合类   447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8篇
贸易经济   216篇
农业经济   1093篇
经济概况   4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中国农业工业化制度创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工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的高度化进程,在这种过程中,蕴含各种制度创新.农户组织制度创新,是农业工业化制度创新的前提;科技体制改革,是农业工业化制度创新的核心;城乡管理体制创新是农业工业化制度创新的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是农业工业化制度创新的源泉;而宏观政策改革,是农业工业化制度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22.
运用C-D生产函数来测度西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部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费用的增加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54%又源于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是促进西部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3.
探索土地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历史上看,农民的增收问题从来都是同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从变革中可以看出,土地问题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实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  相似文献   
24.
改造小农经济是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本从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地制度创新等5个方面总结了理论界对小农经济改造的争议与研究,并认为改造小农经济应以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农村的货币化和城市化,"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重大的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存在着沦为"富人经济"的巨大风险.在这个问题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乡镇企业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城市化、通过高速发展的经济来迅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26.
融生态经济理论于科教兴农战略之中,以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指导技术政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选择以及科技兴农成果的评价,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7.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组织制度变化对农业技术变化的影响,研究了农业制度变迁与技术变化的相互关系,认定制度变迁与技术变化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28.
入世与中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经济经纬》2003,(6):104-106
中国加入WTO使农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国际环境,在这个新环境和新阶段中如何抓住入世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是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王海飞 《经济地理》2020,40(4):175-183,222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的S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单元为尺度对2000-2017年安徽省农业效率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传统DEA模型忽视了农业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的负面效应,从而高估农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态,基于超效率的SSBM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较好地识别各评价单元之间的优劣关系。②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值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处于效率中等水平,农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自北向南U型增长的变化态势,南北差异的增大是安徽省县(市、区)农业效率差异增大的主导因素。③除2010年外,安徽省农业效率呈正相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安徽农业效率HH集聚县区集中分布于皖南地区,且呈现出向周边县区扩散的态势,LL型县(市、区)则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且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④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区)数量有所增加,表明该时间段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上进一步集聚,LL型集聚的皖北地区应当是安徽省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0.
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宋红  马勇 《经济地理》2002,22(3):376-378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就型产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本文在对观光农业发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势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