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8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63篇
财政金融   212篇
工业经济   175篇
计划管理   743篇
经济学   1127篇
综合类   309篇
运输经济   40篇
旅游经济   106篇
贸易经济   405篇
农业经济   885篇
经济概况   42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Urban green spac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have been studied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based on empirical measurements or qualitative studies – however, the relation, and its strength, between spatial indicator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visitors’ perceptions of green spaces are less known. Addressing this knowledge deficit, the present research uses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link 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objective spatial indicator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ived and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urban parks in the city of Szeged, Hungar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residents’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the parks, while objective – which is to say measurable and mappable – spatially explicit indicators of the respective green spac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GIS.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the parks were matched to the objective indicators using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yielded two moderate and two mino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perceptions of the investigated green spaces and the nine objectiv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examine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jective evaluations and objective data reveal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reality. Therefore, th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is study are to collectively use human perceptions and objectiv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both of which are fundamental for adequately capturing the role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922.
Based on a spatially augmented gravity model, the current paper isolates spatial interrelationship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CEECs) not only across the destination but also across the origin country dimension of FDI. Results show that (i) spatial interrelationships across destination countries are present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ominance of vertical-complex FDI in total FDI; (ii) spatial correlation across origin countries is given in earlier years of transition, while spillover and competition effects cancel over the whole sample period; and (iii) agglomeration forces gain in importance for FDI to CEECs.  相似文献   
923.
We examine econometrically the real effects of paper money's introduction into colonial New England over the 1703–1749 period. Departing from earlier analyses that focus primarily on the depreciation of paper money in the region, we show that expansion of the money stock promoted growth in modern sector activity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We also find that bills emitted for seigniorage purpose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modern sector, while bills issued through loan banks did not.  相似文献   
924.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3):257-27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o what extent income growth in the Chinese provinces is linked to growth and income levels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We find that the rate of income growth in a provinc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come and growth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 However, we find no evidence of such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growth in rich coastal provinces and their immediate inland neighbors.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has been little synchronization in economic growth rates between these regions, and/or that the immediate hinterland of the coastal growth centers might have been bypassed as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has migrated westward.  相似文献   
925.
江苏省养殖池塘与池塘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特征及池塘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为该省优化池塘养殖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空间位置及面积等数据。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6个景观格局指数的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渔业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养殖面积、产量等池塘养殖业典型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对该省池塘养殖业进行研究。[结果](1)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综合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分布不均匀。空间上分布相对集中的3个县域(市辖区)为金湖县、苏州市辖区及连云港市辖区,相对分散的3个县域(市辖区)为如皋市、灌南县与丰县;(2)江苏省池塘养殖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出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中部的洪泽湖、高邮湖流域及南部的太湖流域为该省池塘养殖业的主要产区。[结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将数量统计与空间分析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较好地揭示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特征及池塘养殖业的基本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为该省优化池塘养殖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6.
[目的]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27.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与认知局限,探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优化逻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生态空间具有实体、功能、管理等多维属性,蕴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生态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人本性三重内涵;(2)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认知存在三方面的局限,即价值取向上难以统筹要素、功能与格局,操作模式上忽略社会文化功能的权衡,实施路径上未能建构分级分类体系;(3)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提出了底线保障、精细治理、人本服务三个层次需求;(4)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可遵循以生态功能为研判依据、生态要素为空间载体、分级分类高效管理为落脚点的理论逻辑,建构以功能权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为次序的实施路径。研究结论:深化生态空间的理论认知,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核心需求,优化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才能有效地支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928.
[目的]生态价值是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测算农业的生态价值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因数据限制,未计算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农业生态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的时空聚类格局。[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但2005—2010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10—2015年的增长速度。(2)2015年中国的农业经济价值占当年GDP的8.88%;中国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68.16万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的11.2倍。(3)农业理论生态价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一直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在3年中占31个省份农业理论生态价值的比例稍有减少,位于最后一位的上海在3年中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4)对31个省份的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空间集聚分析可以看出,Ⅰ类、Ⅱ类的省份一直保持不变, 2010—2015年的Ⅲ类、Ⅳ类的省份在发生变化,Ⅲ类减少的两个全部转化为Ⅳ类,且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均值增长率最高。[结论]中国农业的生态价值巨大,农业生产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贡献,远远大于农产品的生产价值;内蒙古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用地各类型的面积大小使得其农业生态价值量一直位于第一位;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对农业生态价值的关注度较高;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并积极调整各农业用地类型的比例使得农业生态价值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929.
[目的]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实现有序稳妥开发是确保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文章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采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盐渍化等3类因子共11项指标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取单因子评价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测算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敏感性。[结果]根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可将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综合来看,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约91.32%面积存在生态敏感性问题,其中以轻度敏感性为主;从单因子角度看,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的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敏感性面积比例超过96%,其次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面积达到65.50%, 1.77%的区域对土壤盐渍化存在敏感性。[结论]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以及降低生态风险,提出对策建议:应着重对于敏感性高的区域实施更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措施,避免造成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30.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