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41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16篇
经济学   49篇
综合类   14篇
贸易经济   65篇
农业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44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运用联立方程和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在一个经济总体中,依据浙江省宏观数据,分析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促进作用.得出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影响远大于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但长期中不能保持,且短期内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效果显著;而投资与消费、净出口之间短期内相互抑制,长期中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3.
通过选取1985-2011年大连市经济增长总额(GDP)、固定资产投资(FAI)、净出口(NX)三个变量,对这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取对数处理,再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大连市经济增长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因素,即净出口,它在大连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效果。促进大连市的经济增长应加大对技术类企业的扶持;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4.
通过使用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月度数据,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需求因素对近期中国通货膨胀冲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需求冲击是中国本轮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重要原因.其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影响作用明显,而净出口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抑制总需求过快增长.将是控制物价上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5.
在国内持续低消费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激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关键:一在于提高消费,二在于改变政府对投资和出口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36.
《上海经济》2012,(3):18-19,6
余淼杰认为,根据欧美等国现状,今年中国依然会出现净出口负贡献这一现象,甚至以后将成为常态;而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前提下,消费需求也难以快速增长。因此,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得依靠政府投资。  相似文献   
37.
2012年的经济状况,还要从基本面来看。有三个因素,让我们依然可以对中国2012年保持乐观。首先,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下降。本轮通胀,从2010年二季度抬头,到2011年年底才算是被制住。从大的方面看,通胀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力量。一是汇率低估引发的净出口,净出口增加了对国内供给  相似文献   
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2012年,我国消费贡献率为55.0%,投资贡献率为47.1%,消费贡献率高出投资贡献率7.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9.
5月12日起,商务部网站陆续发布了由商务部相关业务司局撰写的"当前商务形势系列述评"的系列文章,为方便读者参阅,本刊特集中转载。  相似文献   
40.
“石油农业”时代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015亿吨,粮食消费量约为5亿吨(含大豆),产大干消,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剩余。2007谷物净出口为796万吨,大豆净进口3082万吨,粮食(含大豆)的自给率超过95%: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的粮食也达到400公斤。2006年期末库存消费比约为35%,2007年期末估计约为40%-45%。按照相关的粮食安全标准,我国目前尚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