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35篇
工业经济   18篇
计划管理   68篇
经济学   134篇
综合类   50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25篇
农业经济   14篇
经济概况   13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蔡奇 《浙江经济》2003,(17):24-25
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营造自身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立足市场,扬长补短,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积极把握潜在优势,同时做好劣势转化文章。衢州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提出的“两个资本开发”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通信卫星应用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的分析,建立了通信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基本要素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揭示通信卫星应用产业成长的内在规律,对如何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发展我国的通信卫星应用产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虽然这两者时常会产生矛盾,但是不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避免走一些国家所出现的“先破坏后治理”的弯路,走出一条使两者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论后发优势的实质、特点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论述后发优势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后发优势的实质、特点及其实现机制。认为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即具有学习的优势。后发国家能否把后发优势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关键在于后发国家是否向发达国家学习及其学习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制度创新,包括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区位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地方政府推动苏北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数据入手,指出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并分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方向及类别和四条主要出口渠道。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五大竞争优势:低成本、外资、规模经济、后发优势和关税优势。最后,分析了制约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五个问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报价、订单、沉没成本、贸易壁垒,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后发优势是近年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在后发优势的内涵、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关系、后发优势的实现等问题上,既取得了一些宝贵共识,也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我们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赶超者越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国峰 《经济》2005,(11):30-34
简单视越南为中国改革模式“跟随者”的判断失之于偏颇。自然禀赋差异,两国在土地产权、法制运用等方面的不同,使越南可能更具“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既顺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又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决策将会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崔钢 《经济师》2005,(3):253-254
苏北大发展对江苏落实“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影响 ,这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涉及到多方面因素 ,根本的出路在于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人才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因此 ,苏北大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应是高等教育大推进 ,抓住机遇 ,推进苏北高等教育大众化 ,引发苏北大发展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