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依我国保险法第67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自身死亡或残废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其立法本意是为了避免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防止保险制度的滥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但在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中,这一法律规定已暴露出其立法缺陷和不合理之处。本文结合素例,对我国保险法第67条的立法缺陷进行了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法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作为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的故意犯罪认定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其立法根据在于防止道德风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避免保险制度被滥用。对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的故意犯罪认定与刑法保持一致之立场,既符合保险法与刑法各自的功能与立法目的,不违背保险法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的立法根据,也是由保险法免责要件规范的不明确性决定的,同时也符合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保险法》对自杀条款做了修订。补充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适用自杀务款的规定.这是《保险法》的一个进步。但与自杀条款相关的犯罪不赔条款.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于故意犯罪的定义,对于犯罪行为与自杀行为因果关系的认定都有可能成为保险纠纷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限制死刑为理念,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认为死缓变更体现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死缓变更存在程序缺陷,应遵循普通诉讼程序;死缓变更死刑立即执行条件过宽,可解释为暴力侵犯公民重要人身权利的应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且抗拒改造情节恶劣的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一家大酒店老板王某在自家装修时,口袋里的手枪不慎失落走火,王某当场身亡。事发后,保险公司做出了拒赔的决定,理由是《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接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拒捕,故障自伤”属于“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保险费也不予以豁免”中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基本案情 李某某系某石材厂个体经营者,李某系石材厂员工.2015年11月13日,李某从单位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交警大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李某无责任.李某某向人社局提出李某的工伤认定申请,人社局以"李某同志受到的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或者根据《...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司法实践表明,有些被害人在故意犯罪事件中也有过错。这种过错是指与故意犯罪的发生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不当的作为或不作为。应当承认,被害人过错能够诱发他人犯罪,但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事件的发生是否起作用,以及起作用的大小,应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和具体情境中考察。从责任性上讲,故意犯罪事件的最终发生,主要原因在犯罪人方面,犯罪人应当对犯罪事件的发生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而被害人只承担次要责任或不负责任,也就是说,被害人过错对故意犯罪的影响是量刑方面的,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18.
自杀和犯罪案件的处理,是目前寿险案件处理中的难点。而划分和确定其被保险人在投保时问上的界限以及弄清自杀的概念,是正确处理自杀案件的关健;而对被保险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其矛盾的焦点又集中在被保险人是否犯罪,以及如何确定其犯罪和对犯罪案件的保单如何处理等;本文试从新《保险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对自杀和故意犯罪案件处理问题加以试述。  相似文献   
19.
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是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理论界也普遍认为“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基于共同故意而共同实施的犯罪”,等等。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过失共同犯罪,刑法理论界也普遍不承认。刑法第25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相似文献   
20.
刑法中的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在犯罪过程当中,行为由于某种原因停顿下来完成犯罪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危险犯以危险状态出现与否作为既遂状态的标准,其也存在既遂、未遂两种停止形态。同时,危险犯还可转向实害犯,并成立实害犯的中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