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9篇
财政金融   59篇
工业经济   74篇
计划管理   275篇
经济学   470篇
综合类   315篇
运输经济   19篇
旅游经济   34篇
贸易经济   154篇
农业经济   376篇
经济概况   3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以湖北省为例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在分析总结湖北省创新方法工作主要经验和现有问题基础上,从政策导向、示范推广、市场运营、基础研究 4 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设建议,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2.
黄兰 《物流技术》2012,(17):152-153
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现状入手,接着分析其存在的物流问题和产生原因,然后针对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3.
西部大开发的10年中,西部各地区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彼此间的发展进度并不一致,导致了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西部各区域间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并且经济发展重心也有较大变化。认真分析这一变化,对于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宁立苗 《特区经济》2010,(11):45-4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其发展成功与否决定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文通过对欧洲莱茵河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若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5.
In efforts to promote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ility in city-regions,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acto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devising comprehensive 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ing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ocial actors in many city-regions view forest stewardship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Generally, urban sustainability goals ar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equity,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In other word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foster a good quality of life for all by providing equitable access to adequate economic opportunity, housing,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Governance structures should pursue these goals democratically with legitimacy,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Effective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end on the reliability of land-use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approaches. They also require field-based, qualit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social dynamics that are invisible from spac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ncourage international, cross-disciplinary dialogue on the conceptual,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groundwork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metropolitan land-change science, particularly for rapidly expan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 begin by presenting the paper's central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Next, I explore existing analy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d-use dynamic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After a brief discussion of specif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ollabo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support of metropolitan land-change science, I conclude by proposing a four-part agenda for coordinated investig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 recovery in city-region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76.
黄涛  夏恩君 《特区经济》2011,(7):264-265
本文通过东北地区服务业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就业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角度对三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得出结论:东北地区服务业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表现在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与服务业所占的权重。东北地区服务业应优化产业结构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开通"东边道",整合东部区域经济,使东三省东部地区在山海关拥挤走廊和大连通道以外,开辟出另一条纵深贯通的进出大通道,将给东部地区经济资源重组、联合发展、共图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8.
西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和气候干燥等因素是干旱区的主要特征,在该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特点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从农业现代化模式含义的理解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农业模式的研究,借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出适合西北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并将模式定位于滴灌大田精准农业现代化模式、滴灌设施农业模式、滴灌特色林果(药)复合农业模式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79.
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其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内外部条件,用优劣势分析(SWOT)方法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地区布局,促进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0.
伴随高速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但降低了当代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削弱了后代人生存发展的能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理论,是过度使用环境,遭到环境报复以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得出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污染密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转移浪潮。一方面,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需要通过承接产业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污染密集产业进入带来的环境等负面效应。文章从污染密集产业承接地的角度,基于环境与经济运行的物质平衡系统,结合环境容量约束来分析污染密集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效应,并提出承接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