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财政金融   388篇
工业经济   268篇
计划管理   890篇
经济学   795篇
综合类   320篇
运输经济   44篇
旅游经济   17篇
贸易经济   734篇
农业经济   282篇
经济概况   95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2篇
邮电经济   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徐辉 《浙江经济》2005,(14):44-45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人化相近,经济相融。从旅游业来看,长三角作为中国旅游金三角的雏形已经形成。2002年,长三角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08.4万人次,占全国的16.53%;旅游创汇40.11亿美元,占全国的19.68%;接待国内旅游者24283万人次,占全国的27.66%。从上述旅游经济指标中不难看出,长三角区域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头戏。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长三角将成为中国旅游的黄金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力的质量与水平。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相比,总体上处于弱势。这与我国农业中现代生产要素使用不够、供给与配置机制缺位有直接关系。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对策,是形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区域内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蕴藏的巨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环渤海经济圈之所以“圈”不起来,主要原因还是区域的“核心”未能尽快形成,还没有建构起整个经济圈的巨大引力场。  相似文献   
14.
15.
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评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6.
零费用经营论是在企业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运用某种市场信息,形成某种经营思路,通过盘活利用现有的生产要素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转化成运营商机和核心能力,达到不投入货币资金,也能开展经济活动,实现赚钱盈利的经营目的。说到底,零费用经营论就是运用知识的成本,实现智慧的利润。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的科技投资年会上,欧洲风险投资协会对中国市场特别关注,这当然源于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西方投资者和投资公司来说,庞大的中国市场充满着吸引力,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一) 现在我们已经把劳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了,这很好。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行的分配制度。”这在分配问题上是一个突破。1.突破了原先没有把劳动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观点,把它放在第一位了;2.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是有贡献的,有贡献就有理由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比以前只有劳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效果不太理想,保险资金在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如何衡量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在谈到保险资金运用时,理论界几乎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在保险资金的投资走向以及在具体的投资项目中,应当坚持“三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基于保险业自身的性质,基于保护被保险人正当权益这一根本出发点,这“三性”中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就处于首要的需予以特别考虑的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形式…….根据这一条款,保险资金运用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上就被是符合安全性原则的,那么这是否在真正意义上保证了保险资金的安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