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15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正> 正确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也是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现行固定资产折旧弊病的基础上,依据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建立了新的折旧模型。一、现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弊病在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常用的模式是把购置固定资产时的原始价值减去预计残值并加上预计清理费用,然后再用使用年限来平均分配,做为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用公式表示即:  相似文献   
22.
甄红线  张先治  迟国泰 《金融研究》2015,426(12):162-177
现有文献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黑箱”的分析模式,即从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来反向推断治理机制的作用。本文以代理成本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两类代理成本在终极控制权和制度环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不同影响路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黑箱”内部的运作机理。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最终提升公司绩效;第二,现阶段我国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第三,终极控制权集中度和外部制度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制度环境水平低的情况下,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绩效。第四,国有终极控制权能够更好地解决第一和第二类代理问题,对公司绩效产生正的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当前尚不具备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环境下,终极控制权集中以及国有终极控制权可能在现阶段发挥了投资者保护的部分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3  
迟国泰  孙秀峰  芦丹 《经济研究》2005,40(6):104-114
基于随机前沿法原理,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本文评估了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在1998—2003年间的成本效率情况,并按考虑贷款产出质量的2003年成本效率情况对各银行排序。实证研究结论为(1)中国商业银行总体的成本效率并不很差;(2)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处于上升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保持波动攀升趋势;(3)贷款产出质量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在考虑产出质量时,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明显落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24.
研究目标:控制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优化银行资产配置。研究方法:以CVaR为约束条件,以经济增加值EVA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非预期损失控制的银行资产组合优化模型。研究发现:进行银行资产配置时,不能仅仅估计、控制预期损失,同时还必须考虑非预期损失。研究创新:一是通过构建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贷款健康状态的离散函数关系,确定了条件风险价值CVaR的函数表达式,解决了银行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的控制问题。二是通过信用等级迁移矩阵将信用等级变化产生的风险纳入到风险度量体系,从而在总体上对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有了较可靠的把握。完善了仅考虑贷款违约风险而忽略信用等级变化风险的不足。三是以银行资产组合的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来追求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最大,完善了以组合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资产配置优化忽略资产组合的预期风险和资本占用因素的不足。研究价值:有效控制银行资产组合面临的风险,为银行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5.
<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体制的改革已突出地摆到重要地位。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总枢纽,首当其冲。随着中央银行宏观控制的加强、专业银行分工的加细和经济实体的突出,迫切要求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调节生产和流通。价值工程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如能应用于银行这个功能重要、  相似文献   
26.
郎香香  田亚男  迟国泰 《金融研究》2022,499(1):135-152
本文以2008年至2017年的公司债券为样本,研究了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影响,以此来解释评级市场上发行人频繁变更评级机构的现象。本文发现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后,其信用等级得到显著提升。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的行为对信用等级的影响在以下两种情形中更显著:一是当发行人所处行业或评级机构所在的评级市场竞争激烈时;二是当发行人主体评级位于AA信用等级的临界点时。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到评级机构变更与信用等级之间的交互影响,变更评级机构的发行人整体上可实现发债成本的降低。但该类发行人未来的违约风险增加、经营业绩下降。最后,本文发现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以及非国有发行人更倾向于变更评级机构来提高信用等级。本文通过分析发行人更换信用评级机构的动机和后果,为监管部门构建以评级质量为导向的良性竞争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7.
本文针对包含了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与只包含财务因素的两套指标体系,利用主观赋权、客观赋权和组合赋权三种赋权方法,共计6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样本采用某商业银行256笔制造业的小企业贷款。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指标体系使用不同赋权方法,评价结果的差异很小;而对于相同的赋权方法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差异非常大。对于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增加小企业还款意愿、外部宏观条件等非财务指标,可以大大增加模型的判别精度。  相似文献   
28.
29.
基于显著性判别原理提出了一种构建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具体而言:根据逻辑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显著性筛选能显著区分小企业违约状况的指标,进而利用相关分析法剔除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最终建立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用实例说明了该构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