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2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从产业耦合的视角,通过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逐层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耦合网络结构。在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中经济要素归类后,将集群网络分为核心制造层、产业配套层和服务支持层。并对耦合网络各层内经济要素间以及各网络层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着重分析,接着阐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耦合层内(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32.
探讨在产学研联盟合作研发背景下,处于不同治理结构的联盟双方对研发项目的选择问题。合作研发成果受到联盟治理结构、研发项目类型以及信息不完全时双方投入的影响,而研究目标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伙伴合作冲突。研究表明,当未知投入对研发成果影响较为重要时,或者项目分歧损害伙伴利益时,合作研发项目会偏离理想情况(完全信息),且单方治理的产学研联盟预期总收益要小于共同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3.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将会是中国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的最佳状态。为深入剖析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质参量构造面板数据,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进行判定和甄别。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各省市地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共生状态渐次恶化,部分中西部省份甚至出现了反向共生现象;样本时段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度和共生系数波动不定,2005年出现实质性转折。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从监管角度构建具有农商行特色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6家农商行作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的TOPSIS模型评价农商行的信用风险,并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属性决策方法可以直观比较出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小,有效克服农商行难以量化信用风险的弊端,通过信用风险监测,有效判别信用风险高低,进而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35.
一、产业经济学发展简况及其研究对象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中,产业一词一般指生产同一种商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企业的集合。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一个企业生产多种商品,这个企业生产的商品和那个企业生产的商品,须具有比较强的替代性,这两个企业才能被认为属于同一产业。 关于产业的分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较多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即把  相似文献   
36.
文章在对国内外现有的平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平台负债时地方经济造成的隐性债务风险,提出了搭建平台监管框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向经营性公司模式过渡、采用基于信用的市场借贷方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决策理论中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可以直观比较出多家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大小,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四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多属性决策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8.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建国以来,产业发展规划一直是我国政府指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国内产业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已远远滞后于其实践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作为产业发展规划的方法论基础,运用综合集成方法作为其逻辑程序;选择适宜的产业经济及区域经济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并以公共政策学理论来规范其决策流程的产业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框架。  相似文献   
39.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研究对制造业动态创新能力关注不足,提出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带动和促进作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成本,提高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制造业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周期和技术创新绩效上,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利用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柔性生产体系,从而提高其动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0.
服务创新衡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服务创新衡量研究发展的瓶颈,对现有涉及服务创新内涵的界定、服务创新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和衡量服务创新的实证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