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运输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津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5月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从天津整体发展战略和实现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出发,提出了到2011年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5%的发展目标。2007年9月召开了全市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几年内天津服务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并推出了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随后,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42.
一、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1.依托京津冀京津冀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第三大引擎,2007年区域生产总值达27887.98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3%,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京津城市轨道、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京承高速三期项目的启动,京津冀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之间的经济合作。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腹地城市群实力较弱,经济差距较大。京津冀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3.
为了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条块块,摸索一条能够更好地发挥沿海中心城市作用的途径,我们调查了环渤海及黄海北部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东营、烟台、威海和青岛12座城市。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这些城市各有很多优势,把这些分散的优势组合成集中的优势,使这些城市成为促进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加速我国  相似文献   
44.
据初步测算,要实现2015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占天津市GDP的比重提高到50%,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要达到14%,天津市中心城区承担着服务业发展重任。尽管天津市各中心城区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远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是限制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普遍出现大范围的降雪和冰冻灾害天气。灾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方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采取抗救措施,组织开展抗冰救灾,力争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维护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基本稳定。现在,雪融了,电通了,路畅了……我们走出了雪灾的阴影。但是,人们也不要忘记反思。这场雪灾为什么会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雪灾中都暴露了哪些问题,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这些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46.
资本结构是企业理财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司治理的关键。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状况,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策略,却发现它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就需要对它进行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47.
目前建筑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正确地预测、衡量财务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范财务风险和减少损失,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8.
2006年6月,中央政府推出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新一轮住房宏观调控政策。此轮调控在延续以往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开始转换思路,从调整供应结构入手,打击市场投机,引导住房合理消费,调控的指向明确,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既然是调控“新政”,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但这一次的主角却换成一批学者,作为接受调控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却三缄其口。然而,其所引发的辩论之激烈,观点之对立,毫不亚于以往。种种现象说明,中国房市的发展,确实到了需要深入梳理和反思的时刻。  相似文献   
49.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技术是商品,这在我国已经成为客观的现实。近年来,随着技术商品化的发展,技术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就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来说,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何加速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就企业间技术转让的条件、经济效果,以及发展战略与措施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