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7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采用2005-2009年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信息化发展对于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以及地区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指数体系与科技进步指数体系内在要素之间存在正向影响作用,且作用关系具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根据研究结论,分析了调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素,并基于地区差异提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2.
2002年,经内蒙古团委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协商同意,自治区政府批准,决定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学科专业等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在内蒙古团校的基础上创办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学院的成立,充分利用了团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各自优势,开创了一种互利双赢的崭新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3.
贫穷让生命如此无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4.
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贷款能够做到按期归还,正常周转,充分发挥其吞吐基础货币的职能,是加强宏观调控、遏制通胀的一条重要措施.目前商业银行在运用中央银行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临时性央行贷款被长期占用,流动性差.有的行即使存款增量大于贷款增量,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归还到期的央行贷款.尽管1995年两次提高央行贷款利率,传递了紧缩银根信号,但有些行对于收缩央行贷款效果并不明显.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一)银行自身方面的原因.(1)企业贷款管理上重贷轻管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制约机制.贷款出现风险以至损失,往往强调客观形势变化,或信贷员发生更替,难以将责任落到具体人头上.贷款质量低,发生呆滞呆帐,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2)大量亏空或无效资金占用挤占了商业银行正常的营运资金.主要类型包括:经营性亏损;虚收的贷款利息及为此而垫付的利税;对下属公司的长期拆借;用营运资金垫付的固定资产购置;预提的定期储蓄利息红字.近年来这种现象发展迅速更为普遍,使吸收的存款不能真正当钱花.(二)社会方面的原因.(1)近年来财政部门因财力紧张从商业银行抽调资金过多,使其清偿能力有所减弱.如:从1988年到1992年  相似文献   
45.
主动负债是西方商业银行在激烈的业务竞争中所创造出的一种负债管理的重要方法。与传统的被动负债相比较,它是通过主动创造金融工具去吸收存款,通过调整负债总量、结构来调节资产总量及结构。主动负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西方金融市场利率上涨,各种市场证券收益率提高,商业银行受政府及中央银行有关条例限制,活期存款不能支付利息,定期存款利率受到限制。财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人,都把资金转移到收益可观的证券市场,使商业银行存款遭受了严重的转移损失,西方商业银行传统的吸收存款方式——活期、定期  相似文献   
46.
汶川地震已近两周年了。受灾居民是否从地震灾害的冲击中恢复过来?影响受灾居民灾后恢复的决定因素如何?本文利用2010年1月在六个重灾县(市)收集的1000余户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对受灾居民灾后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6成的受灾居民经济状况已恢复到灾前水平;宏观社会资本(突出表现在信任上)对灾后恢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灾程度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对灾后恢复的影响不显著;其他因素如常住地、民族等也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7.
阐述了电磁流量计在化工中的应用,选型要点及应用中常见故障的探讨.在炼油、化工生产中,有些液体介质是具有导电性的,因而可以应用电磁感应的方法去测量流量.电磁流量计的特点是能够测量酸、碱、盐溶液以及含有固体颗粒(例如泥浆)或纤维液体的流量.电磁流量计通常由传感器、转换器和显示仪组成.  相似文献   
48.
49.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发展实践与政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和归纳法,从纵向层级和地方多元创新、部门横向协调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社会、政治生态背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其政策演变经历了6个阶段,不同时期政策驱动力和政策目标有差别。(2)经济利益和社会矛盾打破了原有封闭性政策的平衡,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义政策创新促使形成新的政策均衡,自上而下的科层治理扩大新政策的均衡效应,两条路径往复循环促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调与政策执行效果也深刻影响政策进程。研究结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趋势,该政策体系的形成理性、有序,演变路径科学,在多方主体的多重博弈下,按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有规律、有节奏地逐步调整,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