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4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更是其实现价值投资的重要保证。利用2010—2020年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这一结论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内部控制质量和提高财务稳定性提升了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多元化经营、融资约束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而行业集中度提高则会强化这一积极影响,并且相较于非高新技术公司和中西部地区公司,数字化转型对高新技术公司和东部地区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2.
国内外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理论研究的诸说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转换债券自产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西方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融资工具,近二十年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有关公司为什么发行可转债的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学者在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机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旨在为以后对公司发行可转债动机进行的相关分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在对国内研究献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从理论基础、内涵、目标、理念、工作思路等几个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改进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发行可转换债券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渠道之一。通过对中国2001~2006年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及拟增发的上市公司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市净率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负相关,成长性、经营现金流易变程度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正相关,公司的规模、成立年限、实物资产比例及盈利性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5.
徐子尧  江舸  牟德富 《经济论坛》2004,(12):108-108
2003年5月4日,《工伤保险条例》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制度。但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我国2002-2006年期间董事会公告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是否符合连续融资假说.实证结果表明:业务集中度、转股价格以及公司对发行成本的敏感度三个变量都与公司公告发行可转债的市场反应正相关,但其结果在统计意义上均不显著,这说明连续融资假说理论还不足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  相似文献   
47.
徐子尧 《南方金融》2003,(10):26-27,44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以实物经济为背景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以及传导机制的影响,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8.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方面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监管包括监督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前者主要是规范没有明确规定的边缘区域和新生事物领域;后者则更注重同一性规则的编制,金融监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完善、有序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要注重整体协调;应充分利用被监管对象的利益追求动机,使其自觉接受监管。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一种兼具股性和债性的混合型融资工具,可转债的契约条款设计可使其更偏向于股性或债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8年发行的可转债的主要条款,如发行期限、票面利率、转股期、转股价格、转股溢价率、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特别向下修正条款等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可转债契约设计更偏向于股性,这既有发行人的主观原因,也有监管当局制度约束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