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59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90篇
经济学   214篇
综合类   67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128篇
农业经济   111篇
经济概况   108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基于PSR模型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估体系,采用指标聚合、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2010—2018年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及其响应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压力指数下降速度最慢,响应指数下降速度最快,2014—2018年下降幅度大于2010—2014年;(2)脆弱性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大湘西和洞庭湖流域,脆弱性低值区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周围,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特征;(3)脆弱性响应指数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自然因素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响应指数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人口、环境以及区位因素在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响应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区域应根据脆弱性根源的差异,科学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脆弱性响应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82.
冯哲夫 《邮政研究》2022,38(3):61-65
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构建信息资产风险的量化指标,从时间、危险程度、线性可叠加等角度进行脆弱性指标的设计,建立常态化的安全预警与监控体系,促进人员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整改的整体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983.
提高居民家庭的抗风险韧性、降低其金融脆弱性是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关键。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提升长尾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部分替代熟人借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风险分担。使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能够降低家庭的金融脆弱性,实现对家庭风险的分担,且数字金融发展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风险分担功能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数字金融对家庭社会关系网络风险分担功能的影响机制包括:推动家庭使用数字金融形成借贷行为挤出社会关系网络借贷,降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分担风险的需求;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以积累审慎性储蓄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促进家庭购买商业保险实现重大风险转移以降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分担风险的黏性。相比数字金融覆盖的广度和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风险分担功能的替代作用更强;对农村和户主有外出生活或工作经历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与社会关系网络在分担家庭风险时存在互补关系,否则表现出替代关系。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数字金融发展背景下家庭风险分担渠道的变化,并帮助脆弱性家庭提高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84.
赵亚雄  王修华 《金融研究》2022,508(10):77-97
数字金融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家庭相对收入并降低家庭脆弱性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宏微观匹配数据,本文从相对收入及脆弱性视角考察了数字金融的增收效应及其微观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多维“鸿沟”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尤其是使用深度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家庭相对收入水平、降低脆弱性。微观作用机制在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家庭金融可得性和使用性,并促进潜在投资行为和就业创业活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虽然体现了普惠特征,但并未明显打破空间限制,对城镇等发达地区及具有数字设备、受过金融教育等家庭的相对收入及脆弱性展现出更强的作用;对贫困户、无数字设备等家庭的相对收入作用不显著,充分体现了破除多维“鸿沟”的紧迫性。本文为进一步优化数字金融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家庭脆弱性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5.
以长江经济带干线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概念界定和“敏感性—应对能力”框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识别,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流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敏感性与应对能力呈“并驾齐驱”式同步增长态势,整体脆弱性表现为“震荡起伏”式有序下降,且时序分异特征鲜明。(2)空间维度,流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具有显著的动态演替性,下游环境高风险区呈现空间集群特性,但区段脆弱性程度不断下降,中游脆弱性呈“先降后升”演变走势,上游脆弱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指数值波动变化幅度相对较小。(3)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时空变迁是流域多重人为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化与工业化、投资与消费激增和大规模旅游开发活动是引致流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敏感性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制约旅游产业系统环境应对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则表现为公共交通与生态建设、科技与教育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等。  相似文献   
986.
研究目的: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农户脆弱性的文献,总结农户脆弱性的概念、研究框架与评价方法,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下农户脆弱性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对农户脆弱性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及统一的分析框架,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结论:未来,应在现有农户脆弱性研究基础上,建立综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注重多学科融合与多重扰动农户脆弱性研究,重视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农户脆弱性评价。  相似文献   
987.
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迅速,但现有规模和发展速度仍不足以支持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各环节供需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这增加了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及全球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不确定性。各国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稳定。  相似文献   
988.
基于2009~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在探究金融市场分割、资本扩张对脆弱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静态面板模型、曲线调节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资本扩张与脆弱性呈现先改善后加剧的U型关系,金融市场分割是资本扩张影响脆弱性的重要调节变量,随着金融市场分割程度提高,资本扩张与脆弱性的U型曲线形状更加平缓、拐点提前出现、整体水平提高;(2)考虑地区异质性,金融市场分割均削弱了资本扩张对脆弱性的改善作用,但对东、西部的削弱作用高于中部;(3)金融市场分割的调节效应不仅体现在本地区,还会通过空间溢出传导到周边地区,即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影响资本要素状态,抑制资本扩张活动,从而提高脆弱性。  相似文献   
989.
本文以责任形式为视角,借助来自江苏省315户农户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研究政府主导型小额贷款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我国小额贷款的扶贫经验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相比于需要外部赞助的非政府组织以及目标偏移的小贷公司,由政府主导的小额贷款能够有效缓解农户的贫困脆弱性。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用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主导型小额贷款逐步由“团体责任为主”转向“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共存”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对缓解贫困脆弱性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个人责任贷款,而非团体责任贷款,且这种缓解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属于“浅层贫困”的暂时性贫困户身上。因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关注前期慢性贫困户,加大对其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主导型小额贷款在持续减贫的“深度”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90.
农业景观脆弱性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度量方式,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采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石柱县农业景观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农业景观脆弱性水平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等级类型空间演替明显。其中暴露度高值分布呈现由东部向南部、西部、西北部逐渐加强,与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方向相一致;敏感性空间变化高值聚集区由西南部向北部、东部逐渐缩减;适应能力空间变化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特征。(2)农业景观脆弱性呈显著空间自相关和集聚特征,脆弱性等级相对聚集。低度和轻度脆弱区集中于南部生态区和北部农业区;中度脆弱区集中于西南城镇区和东部旅游区;较高脆弱区集中于西南城镇区,少部分分布在北部农业区;高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在西南城镇区。(3)研究区农业景观脆弱性演变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农业景观脆弱性形成的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因素是农业景观脆弱性变化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