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6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20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12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8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成果,认为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研究的深入性和实证研究的精确性存在不足,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轨时期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入手,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论表明:经济转轨时期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储蓄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决策中普遍存在,要想启动消费,就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3.
耿中元  曾令华 《经济学》2007,6(4):1097-1114
结构冲击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变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制度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基本上同向变动。短期内,技术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表明我国狭义货币具有奢侈品特征。就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言,制度和货币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货币冲击次之,技术冲击不重要,没有长期影响。就产出的变动而言,货币冲击产生了持久的“Tobin效应”,制度、技术冲击具有显著、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技术冲击次之,货币冲击不重要。  相似文献   
4.
2010年全球经济依旧在困境中徘徊。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大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拉动和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下,中国经济日益表现出复苏的迹象。在即将到来的“后危机”时代,创新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企业创新需要转变思维定式,找准发展趋势,用对创新方法,强力执行创新策略,发挥卓越的创新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占领先机。  相似文献   
5.
商业竞争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的企业有着堪称空前的全球发展机遇,进而带动经济的持续成长,更因此能在新的国际经济次序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相反的,若在冲击之下,无法承受压力,所释放出的多余劳动力,也必将导致社会形势的动荡与不安,挑战亦是甚为严峻.  相似文献   
6.
有关金融变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显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认为货币量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颇为流行;有的研究通过比较货币量与贷款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的显著性,得到贷款量比货币量更适合作中介目标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很可疑,至少在我国目前是不成立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利率;贷款量作用的显著性最低。这说明当前还应该坚持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将是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相似文献   
8.
运用协整、弱外生性和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股市不影响M2的总量但影响其结构;M1对股市不产生直接影响,而M2对股市的直接影响处于有与无的临界状态;M1、M2均通过GDP对股市产生间接影响,但没有形成利率传导机制,我国股市是关于协整向量的弱外生变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就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关于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从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各国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从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城镇就业与城镇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对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分析表明,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与城市规模正相关。促进非农就业的增长应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来进行,主要包括:积极发展城镇产业依托;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从制度层面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供给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