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较高的负债水平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表现为抑制正常投资和约束过度投资两个方面.本文使用2000~2002年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其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国有股比例低的公司中,高负债抑制了高增长性企业的投资支出;国有股比例高的公司中,高负债既没有约束低增长性公司的过度投资,也没有抑制高增长性公司的正常投资.这些结论对我国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环境治理的政策设计——基于参与人联盟与对抗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和环境政策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两型社会环境治理政策中参与人之间的联盟与对抗的分析发现,中央政府提高环境监督和惩治水平、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环境政策设计,中央政府要提高政策威胁的置信度、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问责和鼓励社会参与及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主动治污. 相似文献
3.
投资项目的战略价值—对净现值法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法是判别项目优劣的比较成熟和科学的方法,因此应用广泛。按照净现值法,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应放弃,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应接受。事实上,许多投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该项目所带来的价值增加,还与以项目给企业所带来的战略价值密切相关。不急于放弃一个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反而可能给企业的未来带来更大的价值。本文从战略选择的角度出发,利用期权定价对传统的净现值法进行修正。 一、净现值的本质及缺陷 净现值法的基本思路是预测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以项目的资本成本为贴现率,将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出项目的净… 相似文献
4.
5.
信托在国外已有3800年的历史,被认为具有无穷的经济活化作用.2002年7月18日《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信托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07年3月1日“新办法”代替“老办法”实施,中国信托也进入高速扩张阶段;2010年7月1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它与《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管理办法》一道,将中国信托业正式引入一个以“一法三规”为信托业监管主要政策依据的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文先阐述了信托业高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财政投资评审发展概况,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胜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12):44-44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强化宏观控制和指导,各单位要把职工的继续教育制度化、组织化、经常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会计人员重视继续教育。并通过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创新教学簇式,完善会计继续教育的考试制度等,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投资者保护理论起源于代理问题,国外的投资者保护理论宏观上可以分为契约论和法律论两种,国内理论则分别从健全金融法规和严格执法、增强自身的金融意识与维权意识、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公司治理的优化、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优化环境、和股市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法律、政策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等主体的积极配合参与。 相似文献
9.
江西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投资转移的重要机遇,在承接中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实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由单个产业承接向产业集群及园区逐步升级的转变。江西在转型过程中金融支持与园区企业发展对接不完善,应从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搭建银企合作互动的平台;加快投行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进与探索风险投资创新机制;鼓励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对口服务企业的金融服务部门的设立及帮扶政策的完善;进一步完善担保制度;中介机构及评估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来支持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风险管理框架(ERM)的提出,内部控制理论已经进入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中去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独立审计行业外在要求,更应该体现为企业自身的需求。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提出中国企业建立融入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如下关键点:明确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建立与内部控制相适应的组织保障、建立与内部控制相适应的信息保障、识别重要的风险控制点并建立风险评估和回应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