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社会救助措施是实现救助目的的载体,是进行价值承载的必要手段与具体方法。常规与应急措施作为现代社会两种基本的救助措施,在适用对象、适用频率、适用内容上均有差异。在"应急性救助理念"的引导下,社会救助措施的法律规范和适用面临着诸多困境。基于法理层面充分挖掘和对社会救助措施实质的全面阐述,从而确立"常规性救助理念"的立法思路,应是未来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完善应当考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法治视野中社会救助方式是指通过法律创设一系列制度化规定,明确社会救助的供给主体与对象,并依靠制度建设与公共政策调整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的一种手段。确定社会救助方式的基本类型,是开展社会救助立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采取以输血救助为主,造血救助为辅的救助模式。该模式救助水平有限,社会成本较高,社会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在立法理念上应注重输血与造血两种救助方式的结合,突出造血救助的重要性,在制度层面上加强造血救助机制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制度。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实施已逾二十载,反垄断执法、司法制度日渐成熟。大陆反垄断法自2008年实施以来,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亦在逐步的向前发展。立足于两岸反垄断法实施现实,选取执法对象、执法主体、和解制度、司法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两岸典型的反垄断实施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大陆反垄断法的合理实施及具体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