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1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祖国大陆具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其经济发展会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潜力。祖国大陆将成为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台湾地区经济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条件之一是推进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利用祖国大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房价调控政策是至今为止最严厉的,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就像近6年来每一次调控一样,房价并未因调控政策出台而明显下跌,房价仍在上涨,尽管一些地方涨幅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信贷市场非均衡将改变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行为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企业与银行的经营成本。“超贷”与“惜贷”都是信贷市场非均衡现象 ,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导致“超贷”、“惜贷”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银行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平台,电子银行则是银行新的利润来源。在银行卡与电子银行领域,中国工商银行一直走在国内前列,但同业追赶的步伐也从未停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工商银行如何保持并扩大自身的优势?2008年第三期创新沙龙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较低的透明度使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代理冲突,并使其承担过度信用风险。给银行经理设计随机收益合约能缓解道德风险。但金融管制抑制了银行经理报酬一绩效敏感性。解除规制增加投资机会,但风险也随之而来。要降低银行自由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需要建立股票等长期激励合约,使经理获得风险回报而不是寻求信息租金。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经理报酬出现了显著的松绑现象。但仍以合约收益为主,长期看,中国银行业需要建立基于长期绩效的经理报酬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状况:估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秋霖 《金融论坛》2005,(6):14-19,54
本文借助于Burkett的双曲交易函数对1980~2003年中国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况进行估计,从而明确了中国信贷市场各年的非均衡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与非均衡程度。结果发现:信贷需求者的意愿需求、供给者的意愿供给均经常大于实际供给。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供给数量主要取决于计划的经济增长率、当年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余额年增长率。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需求数量主要取决于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冬去春来,《金融论坛》创刊已有十个年头了。在这些年中,正因为有了您的陪伴,才使我们的前行不再感觉孤单;正因为有了您的支持,才使我们充满了前行的动力。为了建立一个更加顺畅的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我们在2005年开办“读者信箱”这样一个新栏目。通过此栏目,您可以对本刊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本刊某一文章发表意见,或赞同,或反对,只要您有自己的观点;更可以对当今经济金融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点评。总之,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声音。一个新的栏目,需要您一如既往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生命有价格吗?这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贷市场的变迁与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9年后,中国的信贷市场经历了从建立到转型的转变。1979-1997年逐渐建立起一个计划的信贷市场,1998年之后,信贷市场开始转型。金融机构的信贷原则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这一原则成为影响信贷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它将确立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改善利率结构,抑制“金融灰市”,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削弱商业银行“惜贷”行为,增加非国有企业融资机会,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利率市场化将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货币政策时滞,改变企业投资行为,影响公众的预期,从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