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物业税的开征及其难点透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为建立和健全我国财产税体系,改变不动产税制中以往那种重交易、轻拥有的局面,规范税费制度、降低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经营成本,必须早日开征物业税。但是物业税的顺利推出,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物业税基本功能的定位以及税负总水平的确定;正确处理好开征物业税与其他相关税种的关系;合理确定物业税的征收对象。 相似文献
2.
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其实施的七年多时间里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 ,其部分条文设计的先天不足及指导思想的偏差 ,使得它与时代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公司的设立条件、独资公司的取舍与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在公司法中加强诉讼保护等方面 ,对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公司制度的成熟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非正规金融在最近引起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非正规金融存在的根源及其表现的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它在我国并不是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压制可能带来更为不利的结果,通过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来挤压或取代非正规金融也不是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4.
改进业绩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白蔚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2):12-16
在业绩评价系统中逐步引进非财务指标,是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需要。本介绍了种近期流行的,包含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系统,并从中获得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桂杰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2004,(3):77-80
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却并不顺利.文章认为公允价值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尽管实际运用中,由于使用者的逐利动机、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执法不严等,导致在关联交易、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引入全面收益并且建立良好的实施环境,它也就具有了实务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燕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1-4,8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当前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在构建中应处理好其与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界定好收支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编制主体及方式,通过预算真正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搭造起一个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玉玫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2003,(12):10-14
城镇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群体,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具有流动性强、非正规就业多、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缺乏社会保障保护。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笔结合我国改革实际提出了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内容,按照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顺序逐步将城镇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建立针对城镇农民工的公益劳动组织和法律援助制度的设想,并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相关配套措施建设做了论述,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宝文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2002,(6):76-80
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产业进行了范围界定 ,测算了信息技术产业在 1990 - 2 0 0 0年的产业增加值 ;在用产业贡献率估计了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短期影响后 ,通过估计附加了信息化指数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估计信息技术产业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雍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1-5
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已远远超过备受瞩目的经济差距,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威胁因素.事实证明,扩张转移支付总量远不足以促进财政均等化,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侧重控制功能的现行转移支付体制作根本的结构性改革,大大强化其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央行票据的调控效率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央行票据出台以来,对冲销外汇占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人民币重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央票滚动发行的利息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央行票据继续充当货币政策工具受到众多质疑。文章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央行票据的政策职能和调控效率,认为不能单从成本角度就得出央票应“淡出”的结论,央行票据的去留应服从于货币政策大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