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财政金融   46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量的文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针对产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联系最为紧密,而与全社会的总体就业状况关系甚微.  相似文献
2.
以制造业为样本研究资本结构、内部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财务杠杆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企业的研发活动与内部现金流正相关;研发的绝对支出与企业规模成正比,而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成反比;企业研发活动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关系.这些结论说明资金是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因素,然而不是唯一因素,对此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改善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从债务规模、债务期限、债务来源三个维度对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治理效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债权融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效应;长期债务和企业债券融资的治理效用是显著的,而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均不能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9年深圳股市4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Logit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显著负相关;重大重组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规模、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与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全球性金融中心的角度分析,指出香港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在金融全球化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和金融业的比较优势。然而,与其他全球性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差距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平衡,存在众多的短板;金融业发展腹地比较狭小,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本文认为,香港如果能够有效推进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融合,构建以香港为龙头、以深圳、广州为两翼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则香港有条件发展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亚太区特别是大中华地区主要的资产与财富管理中心、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境外上市和投融资中心、全球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及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中心圈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的首要目标,而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却悄然从"点式"向"圈层"转变.本文基于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密集区发展动态的考察和分析,发现伦敦、纽约和迪拜分别领衔欧洲、美洲和中东地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圈层系统参与全球竞争,而亚洲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尚未能成功建立本地区的金融地域系统.鉴于这一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集成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和中心地理论构建"三元理论分析框架",试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并由此得出发展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在美国纵深发展并波及全世界,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货币当局的反应,美联储迅速采取全方位、创新式、深层次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援助,分别采用了TAF、TSLF、PDCF、AMLF、CPFF、MMIFF等新型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增加市场流动性,借助未来的通货膨胀来转移美国的债务负担,在全球树立了统一行动和政策协调的典范。借鉴美国经验,未来中国要以新视角和创新工具来应对金融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金融集聚、信息缺陷与金融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缺陷是金融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其中信息不完全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信息不对称则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途径形成金融风险。金融集聚促进了金融信息的大量集聚,提高了金融主体对信息的认知水平,降低了金融主体间认知水平的差距,提高了信息抽象和编码系统的处理能力,便利了金融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金融集聚通过上述几方面作用,影响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影响金融风险的形成。一方面,金融主体对信息平均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抽象和编码系统能力的提升扩大了金融信息中知识部分的比例,但金融信息的大量集聚又会扩大噪音信息的比例,因而信息不完全未能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存在。另一方面,金融认知水平的普遍提高、金融主体间认知差距的减小以及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效率的提高都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9.
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出现高度集聚的现象,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与实体产业集聚的研究相比,金融产业集聚具有自己的特征,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金融产业集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总部金融建设。国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际间统一银行监管:形成、缺陷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令跨国银行经营的国际业务更为广泛。由于国际监管主体缺位,这促成了国际间统一银行监管标准的形成。但现行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只是实行了部分的风险管理,忽视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具体国情。因此,国际银行监管体系应综合分析整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保持监管标准的灵活性,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和国内监管合作,强化市场约束,增强市场透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