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热钱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京、沪、穗、深圳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热钱流入到中国,而同期中国房地产价格也在大幅上涨.运用VAR模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房地产价格和热钱流入量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房地产价格和热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热钱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并对房地产价格形成持续的正向冲击.因此,在当年形势下,要限制热钱流入中国,压缩热钱套利空间,建立严格的外资房地产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3.
税收征管权审计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政府审计对税收征管权的控制效果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审计对税收征管权的控制效果总体来说较好;主动纳税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或企业避税行为越严重,审计对其控制的效果也越好。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重点税源、经济发达地区或企业的税收征管权的控制,以防止税收征管权的进一步异化。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股利分配决策: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4~2007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LOGISTIC回归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决策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呈现增多的趋势,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以及董事会人数越多,公司越倾向于现金股利分配,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发放股票股利。同时,企业成长性强的公司倾向于发放股票股利,而现金流量好的公司往往不发放股票股利,企业规模与股票分配决策无关。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融资担保监管体系的构建:基于博弈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融资担保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监管当局与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得出两者的策略组合为(监管,合格)。根据模型结论的政策含义,本文提出对融资担保行业监管的五大原则,即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功能监管原则、统一监管原则、防火墙监管原则以及透明度监管原则,并设计了对融资担保行业进行监管的手段,最后提出加强融资担保监管的法律建设、改革融资担保监管架构、加强融资担保与其他金融部门的监管协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司财务管理的新视野:组织资本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管理,基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知识经济时代,用于创造企业价值的资源不仅限于传统的财务资源,而是所谓的"泛财务资源".与此相应,企业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也就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财务资金,而需要关注组织资本与人力资本等资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从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重新审视与思考金融监管问题,并开始把金融监管触角延伸到金融产品层面,希望通过加强对金融产品研发、交易和传播链条上每一环节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金融衍生品与次贷危机的逻辑关系,并从监管层面对危机的爆发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现状探讨了如何选择监管路径以提高监管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保险文化自觉的培育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业从高速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与矛盾凸显"阶段,在"三个不认同"的困扰下,保险文化建设的意义凸显。通过对保险文化自觉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中西方保险文化、银行证券保险文化比较、保险文化建设历程回顾,得出了我国的保险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保险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基本结构不合理、规范与模式不稳定、教育尚未体系化、自卑与自傲意识并存等现象与问题,但也因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具有广阔的空间。在提出保险文化自觉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形成、重点是保险企业的文化自觉后,基于行业的视角提出了保险文化自觉的培育与生成的建议,即以核心价值指引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诚信环境熏陶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开放式基金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始终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本文对我国开放式基金面临的赎回问题进行了描述,从实证角度对影响开放式基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基金监管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投资者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Reducing conflict in balanced scorecard evalu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rnard Wong-On-Wing Lan Guo Wei Li Dan Ya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7,32(4-5):363-377
Recent studies [Ittner, C., & Larcker, D. (2003). Coming up short on 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 88–95; Ittner, C., Larcker, D., & Randall, T. (2003b).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8, 715–741] provide evidence of companies’ tendency to overlook the validity of the causal links between driver and outcome measures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BSC), and to ignore the underlying strategically-linked causal business models. It is posited that this propensity leads to conflict between top management and divisional managers 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former to evaluate and consider strategy effectiveness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present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individuals in the top-manager role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strategy effectiveness unless they are explicitly required to do so. In contrast, individuals in the store-manager role automatically consider the quality of strategy without being prompted to do so. A study using 63 evening MBA students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es. Th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biases in BSC as well as in othe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for devising means to mitigate the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