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86篇 |
工业经济 | 8篇 |
计划管理 | 23篇 |
经济学 | 96篇 |
综合类 | 50篇 |
运输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45篇 |
农业经济 | 3篇 |
经济概况 | 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基层财政较为困难。我国《预算法》规定,我国预算管理上将财政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故称五级财政,而基层财政主要是指县以下各级财政。村级虽然不设一级独立财政,但村是我国最基层政权组织,“无财就难以理政”,村级也存在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管理问题,今后收支管理也将日益规范,村级政权组织的收入与支出,也应该作为一级财政看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的基层财政应该包括县、乡、村三级。 相似文献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3)
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门限模型,从金融发展与多维度吸收能力视角实证检验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DI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金融发展和吸收能力门槛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经济发展3个维度的吸收能力均存在最低门槛,小于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跨越门槛后,呈正向FDI技术溢出,FDI技术溢出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增强。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最低门槛值,小于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越过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为正;而金融发展超过某一临界值时,FDI技术溢出效应发挥会由正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2019,(8):103-119
本文从代际平衡的视角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地方公共福利性支出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公共福利性支出以及福利性支出与消费型支出比值的影响,取决于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以及年轻人负担的劳动所得税税率的高低。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假说,其结果显示:第一,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低于55.51%时,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公共福利性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高于55.51%时,在高所得税负地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福利性支出负相关,在低所得税负地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福利性支出正相关。第二,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低于72.34%时,人口老龄化与两类支出的比值负相关;但是,当老年人福利性支出的受益率高于72.34%时,人口老龄化与两类支出的比值正相关。本文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政府不仅要适度增加福利性公共服务的供给,还应提高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体系中成本分摊和受益分享的对应性,避免公共福利性支出的增长对代际财政平衡和财政可持续性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4.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经验借鉴、评价体系、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股价操纵与公司治理之间应存在密切关系。笔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价操纵案例,选取对照样本组并运用二项逻辑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被操纵的公司不但在信息披露方面呈现出异常行为,而且在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异常。这证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价操纵行为存在着紧密联系。其启示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遏制股价操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要素投入还是TFP?——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析显示,FDI只是通过要素投入机制而并没有通过TFP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我国的金融发展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金融发展也并没有显著地提高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2011—2021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PKU-DFIIC)匹配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显著提升企业TFP。该影响具有延续性且呈现动态衰减趋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有效改善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差”,压缩企业融资成本;资金流入企业后持续发挥蓄水池效应并便利企业研发创新,最终促进企业TFP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伴随数字金融发展,国有、大型、高成长性企业TFP提升尤其明显。此外,适度有效的金融监管、优质的营商环境也是释放数字金融服务功能的有利条件。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理性经济人批判,提出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即假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行为必须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综合权衡全体国民短、中、长期的利益需求及其可获得性,以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地增进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并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中,对1978—2009年期间中国省际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分布演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动态性看,中国省际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正逐步固化和深化,多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贫困陷阱问题日益突出;从空间动态性看,近邻效应对省际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分布演进存在一定影响,多数省份的工资收入水平向邻区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演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