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33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6篇
财政金融   1638篇
工业经济   406篇
计划管理   2395篇
经济学   2555篇
综合类   830篇
运输经济   53篇
旅游经济   18篇
贸易经济   2142篇
农业经济   1702篇
经济概况   3251篇
信息产业经济   20篇
邮电经济   13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449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1200篇
  2014年   2938篇
  2013年   2626篇
  2012年   860篇
  2011年   766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411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646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能够通过调整规模经营与促进城镇化发展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在粮食主销区最显著,其次是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基于此,提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19年江浙地区93个县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地理遥感等数据,文章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江浙地区城镇化驱动乡村重构的效应,发现城镇化有效驱动了乡村经济重构以及空间重构,但并未显著推动社会重构。机制分析发现:(1)城镇化有力推动了县域乡村人口实现非农就业。人口城镇化在长期中缩小了城乡差距,并提升了乡村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素养,有利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观念的改变。(2)产业城镇化促进了县域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3)土地城镇化并没有引起土地快速扩张的失衡,相反,土地城镇化显著促进了乡村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的高效化,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的综合作用下,江浙地区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乡村进入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重构。未来,要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3.
现首先阐述三权分置制度内容和实践、土地流转的两种方式以及该制度的优越性,再分析我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当前我国土地供给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土地供给端问题的解决,而且以"一去一降一补"为切入点对我国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连.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提高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持久性.本文在总结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阻碍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的主要因素,提出要以户籍为先导、以土地为重点、以住房为基本,减少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的阻碍,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红蕾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2):102-105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本文在梳理与归纳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发现在新型城镇化测度、产业结构变化、乡村旅游等多方面新型城镇化与环境发展问题关系密切, 将新型城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为动力机制和内在支撑机制两方面, 梳理新型城镇化与环境的发展现状, 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产业结构调整引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6~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体系,选择空间滞后计量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边际效应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函数。基于此,提出了区域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根基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空间外溢效应,加强区域之间城镇化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金融业服务于工农业的效率,推进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显现并迅速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通过对郑州市A乡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经济供养不足、身体照料不周以及精神慰藉缺失等困境。据此,提出政府要完善农村基本保障制度;儿女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孝文化;个人要不断提高自养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显, 并且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乡人口迁移较为频繁, 逐渐形成了人口半城镇化现象, 分析人口半城镇化是如何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半城镇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并区分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得出结论: 在短期, 人口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 但在长期, 人口半城镇化却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即人口半城镇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 “U 型” 关系, 本文用系统GMM 模型实证检验了 “U 型” 关系。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逐步解决半城镇人口的购房落户问题; (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信息平台; (3) 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新城市人口住房问题需公租房等保障性类型住房来解决,但公租房建设面临融资难的难题,融资租赁凭借其"租赁"特性为公租房的融资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为雄安新区大规模公租房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以天津某房地产项目为例,从新建公租房项目和改建商品房项目两个方向构建公租房融资租赁模式。通过收益测算,新建公租房项目以8%左右的内部收益率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可解决一二线新城市人口住房问题;改建商品房项目因成本偏高,收益不理想,但仍可考虑通过税收减免、租赁期结束重新收购、销售住房的方式吸引相关企业参与。融资租赁为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方向,为解决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新城市人口"住房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