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i Mingchao Huang Yuncheng 《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是我国较早发展的最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之一。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境内人民币远期定价的抵补和非抵补利率平价条件以及境内外远期汇率长期均衡关系和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平价条件在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受一些限制因素影响,汇率预期的非抵补利率平价条件不成立,远期汇率水平不能作为未来即期汇率的预期变量,境内外远期汇率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境内远期汇率对境外汇率有相对明显的引导作用,境外远期汇率的非理性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对境内远期汇率定价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定价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汇改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开放了远期结售汇业务并在银行间市场开办了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远期汇率的定价和风险管理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了目前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定价机制,结合商业银行在远期业务开展过程中头寸抛补的的主要途径和遇到的问题,分析了现行体制下远期汇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2006年8月11日至2009年11月30日1月期、3月期、6月期和12月期的远期汇率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后发现:金融危机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与NDF汇率的总体波动性有所降低,人民币远期汇率弹性有所下降;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的定价能力提高主要体现在短期限品种NDF汇率对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单向引导关系减弱,而二者的相互引导关系增强;长期限品种NDF汇率对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引导关系不变。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一方面要防范国际资本和政治经济压力对中国汇率的冲击,同时也要择机有序退出临时性汇率安排,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将2007年1月1日到2012年8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的远期汇率分为三个观测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人民币汇率非均衡、市场升值预期强烈的时期,境内远期汇率主要体现市场预期;而在金融危机期间暂时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境内市场升值预期消失,远期汇率较为稳定;二次汇改后,人民币逐渐趋近均衡汇率水平,利率平价关系在远期汇率定价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兑美元远期汇率序列的考察,发现其收益率波动存在明显跳跃特征。因此,引入跳扩散过程对远期汇率收益率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跳扩散过程离散化形式,及相应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利用人民币兑美元远期汇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跳扩散过程能较好地反映远期汇率收益率波动特性,并能较准确地反映远期汇率价格走势和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兑美元远期汇率序列的考察,发现其收益率波动存在明显跳跃特征。因此,引入跳扩散过程对远期汇率收益率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跳扩散过程离散化形式,及相应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利用人民币兑美元远期汇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跳扩散过程能较好地反映远期汇率收益率波动特性,并能较准确地反映远期汇率价格走势和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