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93,自引:5,他引:88
本文抽样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同时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揭示了我国深市、沪市所有上市公司的真实社会贡献,并实证分析了市场对这一信息的反应.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这一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由于行业特色的存在,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这一实证结果给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3.
4.
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经营者也无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现代企业由于产权残缺,这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实现自身利益时,受到制约,也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最大化.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并从市场一般均衡、团队理论和共同产权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本文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会计行为分析的框架中进行分析,认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都和会计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利的本性使他们都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而谋取私利的动机,在条件具备时,这种动机就会转化为实际的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可能遭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就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这种两面性说明,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可能受到来自其他类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威胁,因此,必须建立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进行会计监督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债权人、中小投资者、注册会计师、政府会计管理(监管)部门等六类会计准则的利益相关者为调查对象,以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代言人"所填答的158份有效问卷为基础,对我国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关注程度、对现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制定程序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所期望的状态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分类对比性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程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企业拥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企业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利益主体有关,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企业的经营绩效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为已任, 企业绩效评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8.
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企业契约理论创建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构架,企业能力理论则充实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涵.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要求在公司治理上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共同治理又要求相适应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而这样的公司财务治理又具有结构上的动态性、内容上的层次性及目标上的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股东主权"治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投入者应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在该理论影响下,公司财务治理也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或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代理问题.本文认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东、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