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我国在建国后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此相适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城市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由国家财政作保障;而在 相似文献
3.
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这篇大文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到城镇打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讲是一篇更大的文章。在继续做好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部分农民工回乡创业,标志着农村劳动力正在由单向输出向双向流动转变,这是一个必然而且重大的转变,对促进全民创业、振兴县域经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回乡创业还缺少明确的扶持政策。各地多是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用于回乡创业。少数地方把扶持城镇再就业的有 相似文献
4.
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一般理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务工人员。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人,他们已经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使农民工承受着各种不公正待遇,出现了许多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尤为紧迫和重要。事实上,没有农民工的保障,就不会有真正完整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劳动力转移与我国沿海-内陆地区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Theil指数量化了我国地区工资差距,并将其分解为沿海和内陆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分析FDI、出口溢出、劳动力转移等影响沿海一内陆工资差距的机制,建立实证模型,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FDI的地区分布差距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机制,地区间的出口溢出和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扩大了沿海一内陆工资差距,教育投入、技术进步等也是影响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50-5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8.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以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阐述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着重指出了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探索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效应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光工程是为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公益性培训项目。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的基础上,河南省于2004-2006年,先后在全省18个省辖市的138个县(市、区)开展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其间,国家投入资金84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560万元,共计1.796亿元。认定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232所(次),组织开展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服装缝纫与加工、焊工、驾驶与维修、机械制造、餐饮、旅游、建筑装饰、家政保健、商业营销、社区服务等12大类40多个专业与工种,培训结业学员66.5万人,转移就业63万人。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金融约束及其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受其自身所能支配和拥有的金融资源约束:金融资源的多少影响劳动者转移前的技能培训、对劳动者工作搜寻的过程有直接影响、影响劳动者转移过程中的家属安置及其转移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支持: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资金融通渠道;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风险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