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构VAR模型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晶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4):70-79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日渐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更应该重视货币政策区域影响的差异问题。采用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货币政策对三大经济区域的影响方向相同,但是在影响程度以及滞后期的表现上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及产值构成等方面的差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3.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本文从统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运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对中国进行检验分析,找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差别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增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研究——基于韶关与惠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通过对广东韶关市与惠州市两地区的货币政策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两个地区的货币政策存在较为显著的时滞效应。为此,应制定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培育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浩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4(1):27-34,127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按照外贸依存度和人均CDP把中国经济区域分为A、B、C三个区域,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检验得出,中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汇率渠道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解释力不强.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西部区域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货币政策可以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但是由于不同区域各方面的情况不同,同一货币政策对各地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最优货币区理论两方面出发,分析了西部与东部。的相关经济金融差异,得出了货币政策在西部存在区域效应的结论,并就平衡其区域效应提出了一些政策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指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基础存在不足,然后按照时间和流派简单回顾了国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影响问题的研究历史,最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处于研究前沿的新、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外成果进行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货币政策调控的区域效应与差别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及金融调控对不同区域产生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调控手段、工具运用、信息资源等局限,导致当前区域金融调控效应不明显。要强化区域金融调控体系,突出区域调控效果,关键应从强化分支央行职能、实行差别的金融调控政策、加强沟通与协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差异。从贷款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来看,中部、东北和东部地区省份的效果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效果较差。对于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的西部地区,要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移;对于资本积累充足的东部地区,要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0.
资源税作为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主体,理应在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有资源税制度功能却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进行了资源税改革。本文将基于宏观调控的视角,从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这两部分解读我国资源税改革后的区域效应,重点分析资源环境、企业经营、地方财政等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进一步改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